科研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科研成果
202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结项科研项目(课题)一览表
序号项目/课题名称类别合同编号负责人起止时间合同金额到款经费1甲骨文从水之字的研究及字形演变省级SKL-2020-831张怡2020.9-2021.9002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省级SKL-2020-1051辛春2020.9-2021.9003甲骨文中的“酉”与殷墟时期的玉柄形器省级SKL-2020-832张丽敏2020.9-2021.9004甲骨文的弘扬、传承与普及研究——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省级SKL-2020-933王双庆2020.9-2021.900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河南权威甲骨文数据库建设研究省级SKL-2020-1036魏文萃2020.9-2021.9006以甲骨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加深中华文化的传播省级SKL-2020-1164赵  涛2020.9-2021.9007中国文字博物馆临时展览十年回顾(2009-2019)省级SKL-2020-1208贺春辉2020.9-2021.9008黄河流域文化村落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河南为例省级SKL-2020-987魏萌萌2020.9-2021.9009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研究市重点ASKG21010李宁2021.5-2021.90010加强“三农”工作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振兴总体工作布局研究   市重点ASKG21011张静宁2021.5-2021.90011充分挖掘甲骨文文化传承创新市级ASKG21047 付巍巍2021.5-2021.90012充分挖掘曹魏文化 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市级ASKG21043 赵娜2021.5-2021.90013推动社科工作者进军网络主战场对策研究市级ASKG21044 冯宇晓2021.5-2021.90014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教育为例  市级ASKG21046 杨鑫2021.5-2021.90015弘扬安阳优秀传统文化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市级ASKG21045 李瑞雪2021.5-2021.90016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市级ASKG21045 辛春2021.5-2021.90017文旅融合背景下安阳市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前景——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古文字研学实践教育为例市级ASKG21100 杨焱2021.5-2021.90018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市级ASKG21101 郝睿2021.5-2021.90019组、宾组与出组卜旬辞的流变 市级ASKG21098张怡2021.5-2021.90020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市级ASKG211207 韩洁2021.5-2021.90021浅谈如何提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水平——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市级ASKG211206 徐耀2021.5-2021.90022安阳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市级ASKG211204 邢若飞2021.5-2021.90023挖掘安阳殷商文化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市级ASKG211204 王华2021.5-2021.90024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安阳如何改变 “历史底蕴丰厚,休闲娱乐不足”的局面市级ASKG21367 种亚丹2021.5-2021.9002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阳黄河文化的2发掘传承研究市级ASKG21364 李冰2021.5-2021.90026文旅融合背景下联合带动全域研学高质量高发展路径探析市级ASKG21363 尚峤2021.5-2021.90027关于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市级ASKG21365 陈瑞华2021.5-2021.90028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市级ASKG21366 张悦2021.5-2021.900
日期:[ 2021-12-14 ] 阅读:4303
黄德宽:了不起的汉字,迎来“最好的时代”
黄德宽:了不起的汉字,迎来“最好的时代”其他古老的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相继消亡,而汉字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文化活力跨越了数千年。汉字缘何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背后蕴藏着哪些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的人们应该如何走近汉字?古文字学者应该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展现汉字文化的蓬勃生机?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带来了他的思考。 汉字不是“汉代使用的文字”解放周末: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汉字,但对汉字并不一定真正了解。究竟何为“汉字”?黄德宽:汉字既不是指汉代使用的文字,也不是指汉民族使用的文字,而是指中国和海外华人所通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中国古代并没有“汉字”这个名称。先秦时代称作“文”“字”“书”“名”“书契”等,秦代才将“文字”连称,近代称为“中国文字”。到了现代,“汉字”这个名称才流行开来。解放周末:一种文字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黄德宽:人类历史上使用的文字,既有产生于本土的自源文字,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借源文字。对自源文字体系而言,文字是历史、社会、审美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它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到文明时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文字系统,都是在借鉴、移植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汉字是从中华文化沃土上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相伴随,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汉字记载下的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后人正是通过文字记载才能更好地走近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过去。解放周末:那么,汉字到底起源于何时?黄德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形成,目前仍是学者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汉字就已经形成了。比如,《史记》对夏代世系就有详细记载,这透露出司马迁撰写《夏本纪》时,可能依据了流传下来的早期文字记录。现代考古发现,我国多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出现了与文字起源关系密切的刻画符号。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文”“邑”“辰”等文字符号(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尽管学术界在如何释读上还有不同意见,但这些字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汉字样本是没有疑问的。解放周末:同样是古老的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早早地消亡了。汉字为何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黄德宽:总体来说,一种文字的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创造出这种文字的文明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衰落乃至消亡,一种文明的消亡必然导致与之相伴随的文字失去生存的根本。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是最根本的原因。尽管中华文明一路走来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以汉民族为核心形成的中国文化传统不仅一直没有中断,中华文明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华,经历着不断的自我扬弃、丰富、创新和发展。汉字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相伴随,也因此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被使用传承至今。另一方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的功能和使命是记载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汉字能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原因,在于它能很好地适应汉语的各种变化,不断完善其记录语言的功能。汉语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关注到了方言,到汉代还产生了记录各地方言的著作。汉字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超方言功能,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书面语都使用汉字,不会因为方言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不管方言读音有怎样的变化,汉字的字形字义是稳定的,文字符号与不同方言词之间也能建立起对应关系,并不因为方言而影响信息的传递。从现实看,汉字也完全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工具属性。比方说有一种新的化学元素被发现了,运用汉字的形声造字法就能够很便捷地造出一个新的字来记录它。不必将“yyds”“xswl”看得太严重解放周末:但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汉字也经历过危机。黄德宽:的确。汉字经历了不断突破自我发展困境的历程,并且度过了存废危机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汉字的发展,首先遇到的便是构形的困境。汉字早期的构造主要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如运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来构造文字符号。但这种造字方式有很大局限性,不仅符号众多,而且复杂的抽象概念以及语言中的虚词等无形可象的,就难以构造记录符号,从而陷于构形的困境。先人们通过运用“同音假借”和形声造字法,使汉字实现了构形困境的突破。形声造字法的发展完善,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符号生成的机制问题,使得汉字符号可以适应时代发展而生生不息。汉字发展的第二个困境是书写和阅读效率之间的矛盾。往往字的构形越复杂,符号自身提供的信息就越丰富,辨识就更容易,对阅读理解字义也更有利。但形体符号太复杂,会影响书写效率。因此,汉字形体符号的省简就成为贯穿汉字体系发展的主线。汉字系统通过自身的发展,在简化形体过程中,经历了从描摹客观物象而形成的篆体,变为抽象点画组合的隶书,后来又确立了楷书,使得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最终确立,解决了书写效率的提高问题。与此同步,汉字系统通过形声字发展和构形模式的单一化(形声化),使以形符示义和以声符记音相统一,从而突破书写与阅读效率相矛盾的困境。汉字真正面临的危机,是清末西方文化冲击下形成的汉字改革运动,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将汉字改革推向了高潮。当时,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一些人将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归结为科技教育落后,而科技教育落后是因为汉字繁难。一时间,各种汉字改革方案纷纷面世,改革汉字乃至废除汉字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回过头来看,人们发现,之前的时代对汉字的否定,实际上是由于民族正面临存亡危机,丧失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从而导致对汉字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得到了认识,古老的汉字也经历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再一次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解放周末:步入信息化时代,当人们习惯于打字之后,就容易提笔忘字。这么下去,人们以后是不是都不会写字了?黄德宽:技术的发展和工具的改变是时代的必然,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信息化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捷,整体利大于弊。当然,这也伴随着对文字书写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相信汉字的传承亦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力量不可抗拒,不必过分担忧。与此同时,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有意识地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功能的下降。我们不妨把书写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审美,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来弥补信息化时代下少有书写机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不能只教汉字怎么写,还要告诉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了,才能增进文化的传承。解放周末:汉字有书写规范,但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表达十分丰富。前几年出现了“火星文”,近两年则随着弹幕文化的流行,出现大量的字母缩写表达,比如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这些网络用语会对人们,尤其是下一代的正常表达产生影响或危害吗?黄德宽:首先要明确,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媒体、公众人物、正式的公众场合,都应该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不能胡乱改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文字的良好传承和发展。其次,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表达,比如用符号、字母和汉语拼音来替代汉字,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是独特的虚拟世界的表达。这些流行的亚文化更新迭代非常快,可能没多久就会被自然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维护好主流阵地的语言文字规范不动摇,对于网络上这些突破规范的表达,我们不必将其看得太严重,可以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冷门绝学”其实有生机、有温度解放周末:在一部分人看来,古文字学是一门冷门学科,甚至是一门“绝学”。为何您却认为,这是一门有生机、有温度的新兴学科?黄德宽: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是上古的东西,这门学问的起源非常早。一提到古文字学就让人联想到冷门“绝学”,实际上说的是它的难度,做的人少,怕它传承不下来。随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后人比汉代人看到了更多更早的文字。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周易》等一大批珍稀文献。上世纪90年代,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老子》《缁衣》等多种战国时期的竹书。近年来,上海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从海外抢救回来了多批战国秦汉竹简,其中既包含了中华核心经典,也有大量未曾传世的佚书。考古单位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文献资料。还有历年发现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数量多达两万余件,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商周历史文化内容。这些出土文献新材料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上古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内容都属于首次发现。随着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古文字学这门古老的学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开辟了很多新的研究领域,成为一个充满现代学术精神的新学科。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古文字学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因而充满生机,发展前景广阔。解放周末:您一直强调,如今的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如果只懂得古文字,做不好这门学问。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有类似论断。一个合格的古文字学研究者,究竟要具备哪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黄德宽:古文字学是一门“既专且博”的学问。它研究的是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字,这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对一个字根本无从辨认、分析。同时,它很“博”。除了文字学的知识,还要对上古汉语有了解。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只从文字本身进行分析,很可能会出现错误。而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也要对历史学有所涉猎。古文字的书写方式、篇章组织、文本流传问题,又涉及文献学。此外,很多文献都从地下出土,要整理、鉴定这些文物,光有古文字和古文献经验还不够,要具备一定的考古学知识,还要借助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解放周末:这些年您一直在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现在正主持清华简的研读工作,是否也用到了上述的“十八般武艺”?黄德宽:是的。清华简并非科学考古发现的,而是2008年从海外文物商那里抢救回来的,所以它们面临的第一个质疑就是究竟是真是假。对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全都不得而知。当时,清华大学成立了由李学勤、裘锡圭、李伯谦等先生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大家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一致认为这批竹简上的文字书写风格是战国时期的,从内容来看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古书类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这还不够。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8年底,清华对这批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这与学者鉴定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专家还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后来,随着对这批竹简整理研究的深入,把残章断简一片片拼起来,根据文字记载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证明它的价值极其重大,绝不可能是造假之物。经过一系列研究和检测综合判断,毫无疑问这批竹简是战国时期的真品。十多年来,在李学勤先生奠定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专家们经过艰苦努力,迄今为止,已经整理发布了10辑研究报告,每一辑报告的发布都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并带动了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今年,我们马上就要发布第11辑研究报告,大家对此都非常期待。尤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解放周末: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专业被列入其中。这是否意味着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迎来了“最好的时代”?黄德宽:过去,古文字学人才的培养主要从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始,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分别在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下属的有关二级学科招生培养,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百花齐放,差异明显。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难以适应古文字学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次改革将古文字学列入“强基计划”,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高校,从本科生抓起,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是对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将为加强我国古文字研究力量、积聚后备人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解放周末:今年6月,清华大学首届“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专业举行了开班仪式。这批学生是怎样选出来的?黄德宽:学校考虑到高中生进入大学直接学习古文字学可能比较困难,所以先让学生们上了一年的课,了解相关内容,随后由日新书院文、史、哲三个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末进行双向选择,择优遴选组成现在的古文字班。开班仪式上,一位学生代表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他回顾了自己与古文字学结缘以及逐步萌生学习兴趣的历程,并表达了自己坚持这个专业的原因和对未来的畅想。从他和其他同学身上,我感受到了清华学子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和担当精神。如果仅仅为了追求个人的生活幸福、更好的工作,大家也不会选择这个专业。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一定是出于内心召唤和深层思考的引导。解放周末:您觉得,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黄德宽:其实做学问,不管是古文字学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一定的品质,这是相通的。我认为以下三点尤为重要。首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切的热爱和崇敬。没有热爱与崇敬,很难真正献身于这份事业。其次,在学术上要有奉献精神,尤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研究古文字学不是为稻粱谋,也不是为一己之利,它是一份清苦、艰难的事业。如果耐不住寂寞,不甘于坐冷板凳,就难以坚持。还有就是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善于吸收多学科的知识。不要以为古文字学就是枯燥、死板的咬文嚼字,要在古文字学领域有所突破,必须要打开眼界,博采众长。青年学生还要有国际化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解放周末:对青年学子来说,老一辈学人的优良作风和家国情怀也是激励着他们前进与成长的动力。黄德宽:是的。我们的老一辈学者都是数十年孜孜以求、心无旁骛地治学,他们的自觉担当影响了一代代青年学子。清华大学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时,李学勤先生已经75岁高龄了,为了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他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带着一群年轻人从无到有地干起来。后来他生病入院,在病床上依然心系研究,通过口述来写文章。他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今年4月17日,在清华蒙民伟人文楼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内建成的李学勤先生纪念室正式揭牌。中心还设立了“李学勤出土文献基金”,以奖励投身于出土文献学习研究的优秀青年学子。我想,青年学生的治学品格,需要教师们平时的言传身教,需要老一辈学人治学精神的滋养,更需要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去砥砺磨炼。黄德宽,1954年生,安徽广德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语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学部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语言学科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内容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 2021-09-06 ] 阅读:3763
看甲骨文里是如何记录疫情的
漫画设计 吴敏 你能想到吗?三千多年前的商王都怀疑自己被传染瘟疫了!话说回来,这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人类自出现就受到了各种疾病的困扰,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也书写着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经有了“虫”“蛊”“疟疾”这些文字的记载。特别是“疫”在中国古代文字学中间是指“瘟疫”的意思。这个字在《尚书》《山海经》《左传》中都出现过,这应当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瘟疫的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关于疾疫的记载。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疾患种类繁多。关于商王得了疑似瘟疫的甲骨卜辞,就出自197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小屯西地发现一个灰坑中的牛肩胛骨上,原文是:“乍 (疫),父乙 ,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众,于祖丁牛,妣癸卢豕。”(《屯南》F3.1)用白话翻译大概意思是: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疠疫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瘟疫的文字记载了。这里的“疫”是“民皆病”的意思,这句话描述的是传染病(疫)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都说明在殷商时期,我国已出现过多次足以致命的传染病,而且它们都得到了上层的充分重视。此为1971年安阳殷墟小屯西地出土大牛肩胛骨卜辞(《屯南F3.1》),“乍疫-御众”两辞同卜。又收入《合集》31993根据专家的考证,仅仅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列出来了多达50种不同的疾病,这些疾病基本上都有详细的卜辞和解释,可以看出商代人对于疾病的畏惧。甲骨文中“疾”字汉字“疾”甲骨文字形图甲骨原文中“疾”字写作一个“人”字加一个“爿”[pán]字,爿就是床。这个字意思是人躺在床上,人字四周还有代表汗滴的点,意思是病人在床上发热出汗,无法动弹了。“病字旁”的汉字 在今天的汉语语境中,“疒”已经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偏旁部首,称之为“病字旁”,在整部新华字典中,和病字旁有关的汉字,大约有915个,其中绝大部分字的含义都是和疾病、身体有症状相关。早在2003年北京“SARS”病毒肆虐之际,甲骨学研究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闭门思“古”,揭示甲骨文中有50多种疾患,写下《商代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他认为甲骨文中称病患为疾,通常直接称“疾某”,如疾首、疾耳、疾目、疾足等等,都是根据患者的病发症状或病灶所在部位诊断辨别的,正如现代医学分科,内科、外科、口腔科、齿科、五官科等一样,说明医学已达到相当高度。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宗焜在2000年的一篇《从甲骨文看商代疾病与医学》一文中详细探讨了疾首、疾目、疾耳、疾疫等23种疾病形态。复旦大学教授刘钊的《释甲骨文中的“役”字》,讨论的是甲骨文中可能用来表示“疫”的一个字。只是材料不完全充足,他自己也认为还需要更多材料证明。但可以借此了解有关情况,尤其是文章56页以后,谈了古代对“疫”的一些记载和人们的看法,可作为参考。甲骨文中记录的应对疾疫措施那么,殷人得了病如何治疗呢?消极疗法:占卜占卜。殷商科技不发达,殷人凡事皆卜,询问上天这种病能否治疗或者是什么事件的预兆。如果占卜情况理想,就给自己吃颗定心丸。如果占卜结果不理想,那就干脆停止。祭祀祭祀。甲骨文里记载了商王武丁出现耳鸣现象,武丁认为这是重大事件的预兆,有可能是祖先的提示或者惩罚,于是武丁自己进行占卜,并多次给祖先献上几十乃至上百头羊作为祭品。积极疗法。除了消极方法外,甲骨文也有很多积极的治疗方法。有一些学者如胡厚宣的《殷人疾病考》中认为,大概有三:针刺灸疗 隔离 隔离。宋镇豪也研究出了甲骨文中的隔离措施。甲骨文所言“亡入,疾”,与“有疾病者,分而治之”“舍空邸第”都是讲的隔离措施,说明当时尽管对病毒相当恐惧,但并非无所作为,已经有了隔离防控疫情及禁止谣传以免造成人心惶惶不安的应对手段。熏燎防疫。甲骨文有云:“己巳卜,兄,贞其燎于盟室,叀小羊。“(《英藏》2119)“己巳卜,王,于围辟門燎。己巳卜,王,燎于东。”(《合集》21085)是卜问举行熏燎室屋门道与野外的祭祀行事。用嘉草、莽草熏燎除蛊驱虫防控病毒之法,流传到后世一直不衰,这说明在殷商期,人们已利用某些植物作药材。如安阳殷墟大司空出土的一件敞口酒尊,口部覆罩着数层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甲骨文也有许多参与田猎活动的记载。可见当时已意识到野外田猎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体运动锻炼,能舒筋活络,调理血气,有利于疾患痊愈。专家解惑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时期,人们对于突发性疠疫瘟疾已有一定的认知,积累起许多有利于抵御病毒传染、防控疫情蔓延的应对办法和社会行为俗尚。尤其是群体性突发疾疫在甲骨文中有反映,尤其武丁时的两版卜辞,是中国最早的疾疫文字记载。甲骨记载的殷商统治者理性实施的疫情防控应对措施,于今仍然有鲜明借鉴意义。如隔离防疫、禁止谣传、熏燎消毒、药物医防、饮食保健、洒扫居室、环境清洁卫生、刑罚惩处等,乃至在殷商社会尚武尚勇风气下见诸个人的身体运动锻炼,以强壮体魄,抵御疠疫染患。问:甲骨文中记载的防疫经验中,有哪些我们今天仍可以借鉴?宋镇豪:从甲骨文可知,病疫瘟疾猖獗之际,有非理性的“御疫”、殴驱疫鬼和“宁疾”以求“御众”消除疠疫的巫术祭祀行事,但是,人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通过国家行政防控应对手段、社会群体群防形式、个人的锻炼活动,等等,积极抵御病毒侵害,且约定俗成演绎出许多预防疠疫传播蔓延的社会风尚习俗。李宗焜:由于甲骨文字去今太远,文字释读比较困难,经常众说纷纭。百余年来学者利用甲骨资料研究商代疾病和医疗的文章,时有所见,但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材料不够完备,二是误释和误说甚多。研究发现,甲骨材料中所记录的殷代疾病是多方面的,但多属于患病部位的占ト。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向鬼神祭祀、祈祷以求病愈。(中国文化报记者 陈关超)(原载于2020年3月3日文旅中国客户端)
日期:[ 2020-03-10 ] 阅读:10047
敦煌隶书简纵向笔形书写考察
敦煌隶书简纵向笔形书写考察 李逸峰 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 内容摘要:本文以敦煌汉简中的部分隶书简作为书写样本,从纵向笔形数量、起笔收笔的用笔方式与方向及行笔过程中的重笔现象等方面,描述敦煌隶书简书写状态,重点考察隶变在敦煌汉简中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而阐述隶变发生、发展的规律,拓展了汉字字体学的研究视角,并将书法学研究推进到微观领域。 关键词:敦煌隶书简 纵向笔形 隶变 隶书是敦煌汉简书写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字体。笔者借助文字学界将汉字隶书 点画分为横向、纵向、斜向以及转折笔形。在敦煌隶书简中,纵向笔形书写状态直接反映隶书用笔方式、字形体势以及隶变、楷化程度。同时,隶书简纵向笔形书写特征也折射出汉字书写与字体演变规律。 在敦煌隶书简纵向笔形的书写研究中,笔者抽取现有出版物中图版较清晰、材料保存较完好的新25、新26、新32A、新57、新176、新246、新263A、新275、新282、新287、新288、新304、新318A、新385B、新521、新526、新532、新538、新551、新557、新570A、新624A、新639A、新639B、新639C、新639D、新784、新793、新796、新981、新983、新1007、新1041、新1044、新1068、新1124等31简共718字,重点对图版更为清晰的新25、新26、新57、新176、新246、新288、新318A、新532、新557、新624A、新639A、新784、新793、新981、新983、新1041、新1044、新1124等18简共364个字样进行微观分析。同时参考新12、新27、新58、新177、新178、新179、新183、新187、新194、新198、新200、新202、新224、新225、新244A、新244B、新248、新283、新311、新318B、新321、新354、新522、新542、新543、新545、新615、新667、新674、新683、新685、新795、新808、新844、新1033、新1077、新1135、新1144等38简共601字书写情况,通过与上博简《材衣》、秦简《效律》、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本、帛书《周易》、武威汉简《士相见之礼》、汉隶《曹全碑》与楷书《大字阴符经》等“七材料”比较,对敦煌隶书简书写状况及其反映的汉字演变与书写规律进行描述、分析与探讨。 敦18简字样纵向笔形参数分析见附表一,七材料字样纵向笔形参数分析见附表二1-7。 笔者对敦18简364个单字进行了统计,在3463个总笔形中,纵向笔形数为838个,占总数的24.20%。与横向笔形相比较,敦煌汉简隶书简中纵向笔形所占比例较低。一、纵向笔形比例与成熟隶书接近                与七材料相比较,敦煌汉简隶书纵向笔形比例已与成熟隶书大体相当 笔者曾通过对敦煌隶书简横向笔形的考察发现,用笔方式的变化直接引起隶 变,隶变引起笔形数量、置向、长短、粗细、曲直、方圆等参数的变化,笔形参数又与字形呈现的体势直接相关。本文即考察纵向笔形相关情况。 敦煌隶书简(即敦18简)与七材料纵向笔形参数分别见表1、表2。 表1:敦18简纵向笔形参数分析表 简号 纵向 数量 起笔 行笔 收笔 顺锋 逆锋 重笔 不出锋 出锋 直入 斜切 数量 左出 中出 右出 新25 36 1 6 7 0 10 8 5 1 2 比例(%)   2.78 16.67 19.44 0.00 27.78 22.22 13.89 2.78 5.56 新26 25 1 4 8 0 6 4 0 4 0 比例(%)   4.00 16.00 32.00 0.00 24.00 16.00 0.00 16.00 0.00 新57 40 0 4 15 0 4 9 5 2 0 比例(%)   0.00 10.00 37.50 0.00 10.00 22.50 12.50 5.00 0.00 新176 53 3 22 6 2 3 19 15 1 1 比例(%)   5.66 41.51 11.32 3.77 5.66 35.85 28.30 1.89 1.89 新246 85 0 4 37 1 8 24 10 12 0 比例(%)   0.00 4.71 43.53 1.18 9.41 28.24 11.76 14.12 0.00 新288 21 0 2 11 0 2 3 2 0 1 比例(%)   0.00 9.52 52.38 0.00 9.52 14.29 9.52 0.00 4.76 新318A 18 0 1 13 0 2 6 5 0 1 比例(%)   0.00 5.56 72.22 0.00 11.11 33.33 27.78 0.00 5.56 新532 31 2 13 0 0 0 6 2 3 0 比例(%)   6.45 41.94 0.00 0.00 0.00 19.35 6.45 9.68 0.00 新557 55 5 14 10 0 1 19 14 1 0 比例(%)   9.09 25.45 18.18 0.00 1.82 34.55 25.45 1.82 0.00 新624A 43 9 13 2 0 1 14 12 0 0 比例(%) 20.93 30.23 4.65 0.00 2.33 32.56 27.91 0.00 0.00 新639A 73 2 0 29 0 12 11 10 0 0 比例(%)   2.74 0.00 39.73 0.00 16.44 15.07 13.70 0.00 0.00 新784 31 4 7 5 0 2 10 10 0 0 比例(%)   12.90 22.58 16.13 0.00 6.45 32.26 32.26 0.00 0.00 新793 67 23 13 1 0 9 17 15 0 1 比例(%)   34.33 19.40 1.49 0.00 13.43 25.37 22.39 0.00 1.49 新981/983 196 2 10 98 0 31 45 36 6 2 比例(%)   1.02 5.10 50.00 0.00 15.82 22.96 18.37 3.06 1.02 新1041 17 1 2 7 0 2 4 2 1 0 比例(%)   5.88 11.76 41.18 0.00 11.76 23.53 11.76 5.88 0.00 新1044 20 1 0 8 0 7 4 2 1 0 比例(%)   5.00 0.00 40.00 0.00 35.00 20.00 10.00 5.00 0.00 新1124 27 1 6 8 1 2 7 4 1 0 比例(%)   3.70 22.22 29.63 3.70 7.41 25.93 14.81 3.70 0.00 分简汇总 838 55 121 265 4 102 210 149 33 8 比例(%)   6.56 14.44 31.62 0.48 12.17 25.06 17.78 3.94 0.95 表2:七材料纵向笔形参数分析表 样本名称 纵向 数量 起笔 行笔 收笔 顺锋 逆锋 重笔 不出锋 出锋 直入 斜切 数量 左出 中出 右出 材衣 50 29 2 1 0 1 21 2 16 1 比例(%)   58.00 4.00 2.00 0.00 2.00 42.00 4.00 32.00 2.00 效律 68 10 0 22 0 5 22 19 1 0 比例(%)   14.71 0.00 32.35 0.00 7.35 32.35 27.94 1.47 0.00 阴阳五行 59 4 0 24 0 6 7 0 0 1 比例(%)   6.78 0.00 40.68 0.00 10.17 11.86 0.00 0.00 1.69 帛书周易 62 6 2 25 0 10 10 5 4 0 比例(%)   9.68 3.23 40.32 0.00 16.13 16.13 8.06 6.45 0.00 士相见之礼 43 2 9 15 0 3 16 12 1 1 比例(%)   4.65 20.93 34.88 0.00 6.98 37.21 27.91 2.33 2.33 曹全碑 54 1 1 29 0 2 13 1 5 7 比例(%)   1.85 1.85 53.70 0.00 3.70 24.07 1.85 9.26 12.96 大字阴符经 47 7 14 14 0 9 9 5 2 1 比例(%)   14.89 29.79 29.79 0.00 19.15 19.15 10.64 4.26 2.13 笔者从七材料中选取20个字样进行比较分析,各样本纵向笔形数量见表3。 表3 样本名称 材衣 效律 阴阳五行 帛书周易 士相见之礼 曹全碑 大字阴符经 总笔形数量 228 215 166 198 192 204 242 纵向笔形数量 50 68 59 62 43 54 47 比例(%) 21.93 31.63 35.54 31.31 22.40 26.47 19.42 隶变过程中,秦系篆书系统纵向笔形逐渐减少,隶书中横向与斜向笔形在不断增加。作为楚系文字的上博简《材衣》中横向与纵向笔形都相对较少,这造成了其不稳定的构形体势。秦简《效律》与秦统一文字之后的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与帛书《周易》纵向笔形比例均在30%以上,很明显是受秦系古文字纵向书写的体势特征影响所致。如前述,这三个书写材料样本都已有隶变的发生,但都尚未完成。《曹全碑》作为汉隶成熟期的代表,其纵向笔形所占比例为26.47%,《士相见之礼》为22.40%,敦煌汉简的24.20%与此相当。比起前三个书写材料样本来,纵向笔形的比例都已有所下降。显然,这是隶变程度加深的结果。 (二)敦煌隶书简中的纵向笔形比例的高低与隶变成熟程度和书写规范性两个因素相关 敦煌隶书简纵向笔形所占比例24.20%为平均数,因各简隶变程度有所不同,纵向笔形所占比例也会有所区别。为了更好地说明敦煌隶书简的书写状况,探讨隶变过程中笔形书写的变化规律,笔者进一步对各简纵向笔形及其书写状况加以比较。有关数据见表4。 表4 简号 新25 新26 新57 新176 新246 新288 新318A 新532 新557 新624A 新639A 新784 新793 新981/983 新1041 新1044 新1124 总笔形数量 135 107 136 241 271 113 91 165 212 196 295 158 280 814 69 85 95 纵向笔形数量 36 25 40 53 85 21 18 31 55 43 73 31 67 196 17 20 27 比例(%) 26.67 23.36 29.41 21.99 31.37 18.58 19.78 18.79 25.94 21.94 24.75 19.62 23.93 24.08 24.64 23.53 28.42 在敦煌隶书简中,以上表4中纵向笔形比例最高者为新246,占该简笔形的31.37%。与秦简《效律》、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帛书《周易》纵向笔形所占比例相当,从实际书写情况来看,该简处于古隶阶段,隶变尚未完成,与这三种材料样本具有相同的特征。 《士相见之礼》纵向笔形所占比例为22.40%,《曹全碑》比例稍高,为26.47%,此二书写材料隶变程度很高,是成熟的隶书。相较而言,《士相见之礼》书写的应用性比《曹全碑》强,规范性比《曹全碑》弱;而《曹全碑》书写的规范性比《士相见之礼》强,应用性又稍弱。敦煌汉简中纵向笔形所占比例偏高的隶书简,其书写也偏重于规范性,如新57、新1124二简的书写就表现出较强的规范性意识;新176、新288、新318A、新532、新624A、新784等简纵向笔形所占比例均低于《士相见之礼》,其书写的应用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二、纵向笔形书写状态考察 (一)起笔特征分析 1、敦煌汉简多数隶书简纵向笔形起笔以逆锋为主 敦18简中,纵向笔形可分辨的逆锋起笔平均高达31.62%,其中超过此平均数的有: 新26:32.00%; 新57:37.50%; 新2
日期:[ 2016-04-22 ] 阅读:6143
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与蔡邕形象建构
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与蔡邕形象建构   杜纶渭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478)   摘要: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系列书论是成熟的楷书技法类书论,成为楷书的代称。盛唐之后书法文献中蔡邕的形象建构是围绕“永字八法”进行。在传世书论伪窜方面, “永字八法”的衍生衍生书论《九势》,为蔡邕传楷书笔法之实。在笔法传授谱系书写方面,将神授蔡邕“永字八法”置于楷书笔法传授谱系之首,改写楷书传授脉络。由此,唐宋书法文献中完成了蔡邕“八法传授之祖”,甚至是“笔法之祖”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蔡邕;永字八法;九势;笔法传授谱系;笔法之祖   绪论 唐宋书法文献是唐宋书法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历史书写中的形象建构可在史料批判中得到梳理,从而探寻形象建构过程、意义及其相关概念的历史变迁,于书法史的研究亦然。 此处的形象建构特指书法文献中人物形象的建构。书学人物的形象在传世书法文献的编撰、流传中,其文本形象根据现实的需求不断地被累加、改写,形成不同空间和时间的文本形象差异的过程,称之为书法文献中的形象建构。书法文献中的形象建构涉及五个方面:传世书法作品的流传或伪造;传世书论的发现或伪窜;书名、书品评价;相关人物故事,特别是笔法传授故事的编撰;笔法传授谱系的书写。这五方面存在内容的关联及层次深浅的区别,但并非所有形象建构都同时包括这五方面,总的来说是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各层次上的建构。最终,这些被建构的形象将凝固为不同空间或时间范围的历史记忆。 其中,书法文献中蔡邕形象的建构值得关注。蔡邕,字伯喈,精通文学、史志、音律、天文、律历、书法,官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关于蔡邕在书法文献中的材料,最早见诸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1]所言乃蔡邕在西晋的小篆书名。又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载:“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2]蔡邕等书丹《石经》的书体,当为八分,而史书记载纷纭无定,或以为古文、小篆、八分三体,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南朝,蔡邕已兼善八分之书名。 以上材料一般认为是接近史实的一般铺叙,直到唐代,蔡邕形象出现了较大变动。盛唐张怀灌早期书论《书断》载:“蔡邕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伯喈八分、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3]又“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造也。……蔡伯喈,即飞白之祖也。”[4]而之后的《六体书论》中,蔡邕的形象被进一步建构,“大篆者一,史籀造也。……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为其嗣。”又“小篆者一,李斯造也。……李斯是祖,曹喜、蔡邕为嗣。”又“八分者一,王次仲造也。……可谓蔡邕为祖,张昶、皇象为子,锺繇、索靖为孙。”[5]盛唐之前书法文献中对蔡邕形象建构以张怀瓘书论为代表,基本是通过对蔡邕书名、书品的累加完成的。蔡邕大篆、小篆皆入神品,甚至成为八分、飞白之祖。关于这一现象,甘中流《蔡邕书法地位的变化与相关的历史问题》明确了蔡邕书法地位与初盛唐社会的文化关系。指出蔡邕书法地位提升及成为“八分之祖”乃唐玄宗锐意提倡八分,以及《石经》被确定为书学教材的结果。[6]而盛唐之后蔡邕形象的建构问题暂无专门论述。 检校唐宋书法文献,发现所传蔡邕书论、蔡邕笔法传授谱系与传世技法类书论“永字八法”的内容、传授存在交集。 南宋桑世昌《兰亭考》卷四《永字八法》,首次明确出现了蔡邕传“永字八法”的记载: 蔡氏传授凡十二诀,永字第五,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先贤口授不形纸墨。张旭惟传永字,自后弘一切字法,无不该矣。[7] 唐宋间以“蔡氏”称蔡邕者,多见史籍,[8]且卷四《永字八法》中有“传授“一节,明言:“蔡文姬传云:八法,蔡邕授于神人。”[9]因而当指蔡邕无误。考其“蔡氏传授凡十二诀”,则或为北宋《崇文总目》中所录“《蔡氏口诀》一卷”,[10]已佚,未知成书年代,据《崇文总目》编成于庆历元年(1041年),亦至少成书于宋初或更早。又元刘惟志《字学新书摘钞》则列“蔡氏传神授永字八法等论”一节,注云引自《法书苑》。     另明梅鼎祚《东汉文纪》卷二十七中“蔡琰”一节有《蔡邕传永字八法集论》一篇,附在《蔡邕神授笔势》(即《九势》)之后。清官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三十二中有《永字八法》一篇,题注蔡邕得之于异人。 再者明清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日用类书更将蔡邕与“永字八法”广泛联系起来。如《三才图会》、《鼎锓崇文阁汇篡士民万用正宗不求人全编》、《五车万宝全书》、《新板增补天下便用文林妙锦万宝全书》等皆反复强调“永字八法”为蔡邕所传。[11] 通过以上材料发现,书法文献中蔡邕传授“永字八法”记载应是定型于唐宋之间,而元明之后广为流传,甚至得到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可。这里,一个东汉书家传授唐代之后的楷书技法书论,指向的是一个深层次的形象建构。因此,本文拟围绕《法书要录》、《墨薮》、《墨池编》、《书苑菁华》、《兰亭考》等唐宋书法丛纂和类编,探究盛唐之后书法文献中蔡邕形象建构与“永字八法”的关系。主要解决“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在唐宋书法文献中的地位,以及蔡邕关于“永字八法”的形象建过程及意义的问题。   一、“永字八法”唐宋书法文献的地位 由于楷书的官方字体地位的确定及其应用的普及,和尚法的追求,技法系列书论成为唐宋书法文献中一重大类型,甚至是盛唐之后书论的主流。从时间顺序和内容发展上来讲,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技法系列书论可以分为《笔阵图》和“永字八法”两大系列。 “笔阵图”系列书论见诸《法书要录》、《墨薮》、《墨池编》及《书苑菁华》,包括传卫夫人《笔阵图》、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图》、《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等。其核心内容如“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等以自然界具体物象比喻笔画形态,是一种“以形喻势”表达手法。相比之下,“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则明显摆脱了以具体物象喻势的层次,而是以高度概括的具有方向、轻重、形态含义的字词如“侧”、“勒”等,表达具体笔画的写法与笔势,从而“以势喻形”。 正是这种高度简练的表达方式,以及盛唐之后楷书书体的成熟,[12]使“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在唐宋时期成为相当成熟的楷书技法书论。又在后世书论中不断发展、丰富。《四库全书总目》云:“古言六书,后明八法。于是字学书品为二事。”足见“永字八法”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从唐宋到明清书论,可以看到“永字八法”更多的是作为楷书技法类书论的代表以及楷书的代称出现的,甚至被誉为楷书书法的根本原则。[13] “永字八法”之说,据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须知永字之法,必唐时书家相传已久,特至晚唐始著于篇。”[14]于今所见中唐韩方明《授笔要说》已备详述。 “永字八法”是以楷书“永”字八种笔画写法,代表了成熟唐楷特有的笔法体系。其在中晚唐书论中逐渐细化,由“永字八法”的八种笔画写法至楷书偏旁、部件的写法,再具体到一字、一笔。同时,“永字八法”在唐宋书法文献中也涵盖了笔法、执笔、传授的内容,形成“永字八法”系列书论。 “永字八法”核心内容如传张怀瓘《玉堂禁经》,以图谱的形式展现楷书“永”字八种笔画的笔势,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15]并辅以书诀,如《张长史传永字八法》中的“侧不患平,勒不贵卧。弩遇直而败力,趯当存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以锋轻。啄仓徨而疾掩,磔趞以开撑。”[16] 又据韩方明《授笔要说》: 清河公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唯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以下并未知有前闻者乎。……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17] 则“永字八法”又有“五执笔”,即上引文后“执笔”、“簇笔”、“撮笔”、“握笔”和“搦笔”把笔五种。又“五势”,见《玉堂禁经》中“钩里势”、“钩弩势”、“衮笔势”、“儓笔势”、“奋笔势”五类笔势,为五种笔画和部件以及其相应字例和字势。另九用,即《玉堂禁经》中所谓“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18]的九种用笔法。可见中唐之时“永字八法”体系已近完备。 唐宋时期“永字八法”系列书论见诸《墨池编》和《书苑菁华》,涵盖技法类书论之大部。其中,如上文所见的论述、解释、推演“永字八法”的书论,包括《玉堂禁经》、《张长史传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永字八法详说》、《授笔要说》、《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翰林传授隐术》、《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称之为“永字八法”核心书论。另将文本中明显受“永字八法”技法和点画系统影响,继承“永字八法”点画名目和结构体系的具共同的话语系统的技法类书论,如传唐太宗《笔法》、《笔法诀》、传智果《心成颂》、传李阳冰《笔诀》、等称之为“永字八法”衍生书论。[19]    考察“永字八法”的核心图谱和书诀与其衍生的一系列书论,我们可以肯定唐宋书法文献中“永字八法”就是一种系统的楷书技法书论。又“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在技法类书论的广泛深入的影响,“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已经成为唐宋书法文献中成熟完备的楷书技法类书论,占据核心地位,是楷书技法的代表。   二、蔡邕形象建构与“永字八法” 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是成熟的楷书技法类书论,是楷书技法的代表。盛唐之后蔡邕形象的建构是围绕“永字八法”,通过传世书论和笔法传授谱系的书写两方面进行的。传蔡邕《九势》继承了“永字八法”点画系统,是“永字八法”衍生书论。关于蔡邕的笔法传授谱系是通过《九势》中“神授”蔡邕的传说,将蔡邕置于“永字八法”传授谱系之首,从而完成了蔡邕“八法传授之祖”,甚至是“笔法之祖”的形象建构。 (一)《九势》与“永字八法” 《九势》在传世伪托蔡邕书论中,因其所叙书学原理、美学思想及用笔技巧颇有见地,故而影响最深。前人已将其辨伪,无疑。《九势》是蔡邕形象建构在传世书论伪造方面的代表。 现传《九势》有南宋陈思《书苑菁华》[20]和元刘有定《<衍极>注》[21]两个版本。《书苑菁华》本作《九势八字诀》,因其后“八字诀”部分与“九势”部分前后无干,乃后人窜入,故“八字诀”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两种《九势》文本存异而核心内容基本一致。今以《九势》文本代表性用语为对象,考察其在唐宋书法文献中文本来源,发现《九势》用词习惯,特别是其中相当的关于笔势的用语是“永字八法”系列书论所特有的。《九势》系“永字八法”衍生书论。这也正是后世多有蔡邕传授“永字八法”记载之由来。 1.关于“疾”“涩” 《九势》两本中多次出现“疾”与“涩”,甚至对举,如“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画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其主旨无非是在书写“疾”速的同时,用“涩”保存笔画的质量。 书法文献中对书写速度的关注较早,多称“疾”、“迟”,如传王羲之《草书势》: 疾若惊蛇失道,迟若渌水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22] 至孙过庭《书谱》,已有了对书写速度和笔画质量关系近乎完美的阐释: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23] “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开始将“涩”纳入讨论的范围,如《白云先生书诀》、《唐太宗笔法诀》、《拨镫序》,所追求的是“迟涩”的效果。传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甚至将“疾”“涩”并列归纳: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笔。……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偏宜寂静。[24] 根据以上材料,尚不能判断“疾”“涩”成为一对并列关系出现的具体时段,但是郑杓《衍极》,以及刘有定注文则通过“疾”“涩”明确了《九势》与“永字八法”的关系:     疾涩之分,执笔之度,八体变法之玄窅。[25] 今世传蔡氏所授法,曰虚掌实指,腕平笔直;疾磔暗收,遣笔阴阳势,出“永”字八法。夫仄笔者,左揭腕,簇锋著纸为迟涩,回笔覆踪是峻疾。勒笔者,鳞笔右行为迟涩,回笔左勒是峻疾。努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迟涩,弩锋下掠是峻疾。趯笔者,蹲锋於努画中,衄挫取势为迟涩;得势险激,左出是峻疾。策笔者,抢锋向上为迟涩,左揭腕而掠是峻疾。一云策笔者,抢锋向左为迟涩,回笔仰策是峻疾。掠笔,阙。啄笔者,左卧笔挫锋向右为迟涩,右揭腕左罨是峻疾。磔笔者,紧驭战行为迟涩,势磔掣右出是峻疾。峻疾为阳,迟涩为阴。[26] 郑杓、刘有定认为“疾”“涩”是理解“永字八法”八种笔势的不二法门,而强调“疾”“涩”的蔡邕书论则是“永字八法”所衍生。    2.关于“永字八法”中的点画、笔势名目 “永字八法”集中描述了成熟楷书的点画、笔势名目。其中见于《九势》就有“勒”、“趯”、“掠”、“啄”、“磔”五种,而“永字八法”系列书论所特有的关于笔势的名目,如“驭”、“”、“鳞”三种也在《九势》中出现。下面就这八种点画、笔势名目在书论中的分布状况作简要分析。 第一,关于“啄”。“啄”在书论中最早用来表现鸟啄的动态,如传梁武帝《草书状》中“抽如雉啄,点如兔掷。”[27]在“永字八法”系列书论中,“啄”基本已经固定为一种点画、笔势名目,如传唐太宗《笔法诀》中的“啄须卧笔而疾罨”。[28]
日期:[ 2016-04-22 ] 阅读:3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