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每周识字”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社会进行甲骨文知识普及的窗口,自2019年3月开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博社教”等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被“学习强国”、安阳融媒等平台多次转发。
截至当前,“甲骨文每周识字”共发布306期,涉及文字600余个,已接近半数甲骨文已识字。每个例字包括甲骨文字形、解说、书法创作等内容,对普及甲骨文和规范汉字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栏目撰写过程中,工作人员参考、核对了大量资料,包括近年古文字学者发布的相关论著,审慎选择字形和考释意见,兼顾旧说与新知,做到图必有依、言必有据;
其次,科普甲骨文的同时注重规范汉字与甲骨文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台”字:
通用规范汉字“台”和“臺”最初是两个不同的字,而不是简单的繁简关系。“臺”在甲骨文中由“之”和“宀(mián)”构成,“之”标示读音,“宀”表示与建筑物有关,是“臺”的早期字形。《说文解字》:“臺,观四方而高者。”本义是四方高而平的建筑物。卜辞中用作动词,表示修建高台。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臺”字目前不见于两周金文。战国晋系、楚系文字写作“(侯马盟书)”“(‘平台’三孔布(《货系》2479))”“(郭店简)”“(上博简)”,基本上由“之”和“室”构成,与甲骨文构形相近。秦系文字写作“(太后漆卮)”“(‘杨台’印)”“(‘李台’印)”,由之、高、至构成,这就是《说文解字》“从至、从之、从高省”的来源。后世字形继承秦文字而来,写作“(西汉马王堆帛书)”“(北大简)”“(东汉说文小篆)”“(礼器碑)”“(唐颜真卿颜家庙碑)”。
现在的通用规范汉字“台”,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写作“(春秋哀成叔鼎)”“(归父盘)”“(吴王光鉴)”“(台寺缶)”“(战国陈喜壶)”“(上官豆)”“(郭店简)”“(鄂君启车节)”等,与《说文解字》所收“台”字的小篆字形()相合。只是先秦“台”字多用作“以”“治”“始”,与今天的意义没有关系。
《说文解字》说“台”字的读音是“从口、㠯(yǐ)声”,但“台”字在古代有多个读音,读tái时特指星名——“三台”,引申为地位尊崇的“三公”之职,所以,“台”常用于敬称,如台启、台鉴、府台、道台、兄台等。“臺”的本义是高大的建筑,也可引申出令人敬仰之意,所以,“台”“臺”二字很早就可以通用,如东汉张表碑“当陟台阶”就以“台”代“臺”。1935年公布的《简体字表》将“台”作为“臺”的简化字收入,二者正式建立繁简关系,为通用规范汉字沿袭。
再如“获”字: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所用的“获”字含义非常广泛,凡是得到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叫获。但古代表示得到、获得这个意思时所用的字并非一个。《说文解字》一书中就收有两个,一个是“獲”,表示“猎所获也”,就是渔猎时的收获,收获的是动物;一个是“穫”,表示“刈谷也”,就是收获庄稼的意思,收获的是植物。甲骨文中用以表示收获庄稼的“穫”字见于下面的“表二”,多由表示庄稼的“禾”和表示收割工具的“辛”或“斤”构成,也是一个会意字。只是此字后世不传。战国文字有“(上博楚简)”“(睡虎地秦简)”,与《说文解字》“穫”字构形()一致,是一个由“蒦”和“禾”构成的形声字。
“甲骨文每周识字”发布以来得到了广大网友和文字爱好者的关注和好评,栏目将坚守初心,精益求精,继续发布优质内容为大众服务。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60家单位之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发挥特色优势、产出重要成果,为创新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开拓路径,为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我们将继续秉持科学、规范的工作理念服务公众,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甲骨文每周识字”栏目,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提出宝贵意见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