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西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文字体系,其中以殷商甲骨文最具代表性。甲骨刻辞多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遒劲而又富有立体感,书写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
○ 展柜龟甲
祭祀卜辞大意是在庚辰、甲申、乙酉不同的日子,用羊、猪、酒等祭品分别对先妣妣庚、先王祖甲、祖乙进行祭祀。另一片甲骨是卜问子和子戠是否学习舞蹈。这片甲骨属于武丁时期小字组风格,有纤细谨密之感。
○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
被誉为“甲骨之王”的《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非常具有代表性。该骨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反面刻满卜辞,字形较大,字口涂朱,书风雄浑,笔画粗壮遒劲,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是甲骨文书法学习者最好的“法帖”之一。
青铜铭文
青铜又称“金”,青铜器上的铭文又被称为“金文”,相较于甲骨文,金文风格端庄浑穆极富庙堂气息。青铜铭文战国以前以铸铭为主,战国时期刻铭增多。
○ 太师虘簋
“太师”是官职的名称,相当于卿大夫级别。“虘”是人名,这件器物的盖子上有铭文7行70个字。内容大意是正月既望甲午日,王召太师虘入门,赏赐给他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认为这件事情非常荣耀就记录了下来。在商周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余件,但是像这样完整记录年月日的仅有30余件。铭文字形相较于甲骨刻辞,字形更加规整,结体更加严谨,布局也更加匀称。
○ 中山王方壶
战国后期青铜器刻铭开始增多,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中的《中山王方壶》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器物。此壶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器物外壁镌刻长篇铭文,每面 10 行,共计 450 字。记述了中山王十四年,中山伐燕获得胜利后铸此壶,颂扬了中山相邦伐燕的功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和立国安邦的道理。铭文镌刻技术精湛,横笔短劲而竖笔多长曲。竖画向下有悬针之笔,流畅修长,重心向上,极富装饰性,是战国晚期金文珍宝。
石刻书法
“以石代金,同乎不朽”。祖先将文字镂于金、石,最初目的都是为了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能长久地保存流传。由于石材具有质地坚固、凿取方便、幅面开阔、易于刻制、位置灵活、便于留存等诸多优势,渐渐的取代了青铜铭文的历史地位。
○ 石鼓文
石刻文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石磬和玉器。春秋战国时期,以《石鼓文》为代表的少量刻石作品篇幅显著增长。石鼓文被誉为石刻之祖,因刻于十只鼓形花岗岩石墩之上,故称之为“石鼓文”。每只石鼓上有一首四言诗,记述了秦公游猎的内容。它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性的过渡性字体。这些石鼓文对于周秦历史、金石学、文字学、文学史和书法史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等慈寺碑
《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相传是唐代颜师古撰文,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碑文记录了秦王李世民仅凭数千精兵大败窦建德十万大军的虎牢之战和建寺立碑的原因,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碑文布局章法有行有列,疏阔清朗。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曾说:“学习此碑,无论再学魏碑或成熟的唐楷,都非常方便,有左右逢源之妙。”
简牍文书
在纸张出现之前,中国文字书写、记录的主要载体就是简牍。竹制为简,木质为牍,或曰窄为简,宽为牍。内容多为文书、典籍,用笔清晰可辨,墨色墨气可感。字体从古文到行草,应时代变化而分派。秦简质朴,楚简浪漫,汉简开张,时代不同,书风迥异,绚丽多姿,自然成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靓丽的一笔。
○ 上博简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市场上先购回两批战国楚简共计1600余枚。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关于孔子的一些思想记载,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我们看到展板上这些横画用笔多向右上方倾斜,竖画多方体尖收都带小圆点,有些是装饰用,有些则是短横的替代笔法。
○ 清华简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约有2500枚,形制多样,文字多为楚系风格。这些简是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的,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状态,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图中这两枚为《楚居》篇,为楚国史官所写,详细记载两千三百多年以前从楚祖到楚肃王之间,历代迁徙路线及楚国国名来源,可谓是一部楚国史书。该篇字迹书写工整,文字结构紧凑,运笔流畅,笔画间呼应可见,十分具有动感。
缣文帛书
竹木制作而成的简牍,虽然易得但过于笨重,同时期还出现了一种质地轻软、便于携带的载体——缣帛。在帛上书写文字称为帛书。帛用于书写,源于春秋,盛于两汉,与简牍和纸等书写载体并存。
○ 鸭头丸帖
这幅是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也是唯一的绢本传世真迹,内容为他给友人的一封便札,像今天我们给朋友发的短信息,只有两行 15 字。帖文内容:“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从这一帖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诉过王献之这个情况,王献之服后,觉得果然如来信所说,所以回信约这位朋友明天聚会并向其求教。明末清初鉴藏家吴其贞曾称此贴:“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纸书翰墨
缣帛书写价格昂贵,汉代纸张的发明,为书写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材料。书写材料的进步也使书写风貌焕然一新,不论是官方文书、私人信札,还是文人手稿、高堂大轴,使汉字书写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 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它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遗憾是原作无处可寻,图片展示的《兰亭序》墨本,是唐代冯承素奉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而成,原物藏于故宫博物院。主要记录了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依照习俗、临水而祭,祓除不祥,即这篇文章里说的“修禊事也”。名满天下的谢安等文人雅士,以及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等41人,汇聚于兰亭。曲水流觞、赋诗咏怀。一共写下了37篇诗作并汇集成册,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写序,这就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兰亭序》。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时,已是51岁,书法风格臻于佳境炉火纯青,是他书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全篇用笔如有神助,遒媚洒脱,逸气满纸,纵横开阖,万千变化,20个“之”字更是变化多样、各具形态,叹为观止。后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中“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来盛赞王羲之的书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