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讲坛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文博大讲坛
健康从“心”开始—— —刘慧教授揭秘“双心”奥秘健康讲座即将开讲!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感到心脏不适,却又查不出具体病因?是否在承受身体病痛的同时,还被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困扰?其实,这可能是“双心疾病”在作祟。别担心,一场关于“双心”医学的精彩讲座即将拉开帷幕,为您拨开迷雾,探寻健康真谛!本次讲座馆荣幸地邀请到了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刘慧教授。刘慧教授二级主任医师、教授,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原业务副院长。她是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全国认证专家,在心脏康复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担任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重要职务,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刘慧教授刘慧教授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四十年,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20多年前,她就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十余项先进的心脏介入诊疗技术,填补了安阳及豫北地区的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她主持多项医学临床科研并获奖,参与多项行业指南及共识的制定,连续十余年担任《中国心脏介入大会》《长城国际心脏病会议暨亚太心脏大会》主席团成员,多次在国家级大型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为河南省赢得了荣誉。她还荣获“中国心脏重症学科贡献奖”“推动中国心脏康复贡献奖”等诸多殊荣,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楷模。近年来,刘慧教授站在社会责任的高度,致力于心脏病的预防、康复工作及“双心”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她开设了河南省首家规范的“双心”门诊,不仅治愈了大量心身疾病患者,还大大提高了我省心身医学在全国的影响力。她不断探索适宜的“双心”疾病管理模式,总结出一系列适合综合医院的诊疗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用的“双心”医学技术,为中国“双心”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讲座,刘慧教授将聚焦一种不太为人熟悉却又十分常见的疾病——双心疾病,从心脏到心理,普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预防知识。在讲座中,刘教授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双心疾病的特点、预防和治疗方法,让我们共同感悟双心医学的神奇与魅力。讲座时间:2025年10月31日(周五)下午15:00—17:00讲座地点:徽文馆学术报告厅机会难得,不容错过!让我们一同走进刘慧教授的讲座,揭开“双心”疾病的神秘面纱,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日期:[ 2025-10-28 ] 阅读:8
程燕教授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解读安大简中的 “不一样的《诗经》”
2025年10月17日,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程燕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她以《不一样的〈诗经〉》为题,结合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珍贵史料,为现场观众揭开了早期《诗经》版本的独特面貌,助力观众深入理解《诗经》传承与中国古代文明。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主持。 此次讲座的举办,与“简载华章——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展”深度联动。该展览从创意到开展历时近两年,在安徽大学研究团队的学术支持下,为观众呈现了安大简的文化价值。程燕教授在讲座上的解读为观众理解展览内容、挖掘竹简背后的学术意义提供了关键指引。 讲座中,程燕教授以出土文献为切入点,围绕安大简《诗经》的“三个不一样” 展开核心讲解,从不一样的外表、不一样的顺序、不一样的文本范式三个方面,结合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对《诗经》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内容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的内容体系,更搭建了学术研究与公众文化传播的桥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注入了新活力。程燕教授是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3部,在《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中国文字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
日期:[ 2025-10-17 ] 阅读:96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徐在国教授解码安大简的前世今生
2025年10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简载华章——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展”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为深化公众对“安大简”的认知、扩大展览社会影响力,中国文字博物馆特别邀请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做客“文博大讲坛”,带来题为《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的普及性专题讲座。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主持。讲座中,徐在国教授首先回溯了安大简的“前世”传奇。这批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的战国早中期楚简,共编号1167个,完整竹简近900枚,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年代属于战国早中期。现场展示的接剥清洗、取样检测、脱色拍照、编辑整理等工作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艰辛。在安大简“今生”解读环节,徐在国教授系统梳理了安大简的文献价值,深入浅出的谈及到安大简形制、文字特点和风格以及简文内容等。安大简文字内容丰富、系统,可与传世文献互证,或补充历史记载的缺失,特别是《诗经》简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诗经》文本,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徐在国教授是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侧重战国文字疑难字考释,工具书编纂,整理、研究安大简和新出战国文字材料。此次讲座既是面向公众的学术普及窗口,让千年古简走出研究室、走进大众视野,更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安徽大学深化馆校合作的生动见证。双方将以安大简研究和展示为纽带,依托高校深厚的学科资源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平台,通过解码先秦古简承载的文明密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探索出一条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新路径。
日期:[ 2025-10-16 ] 阅读:90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
《尚书》上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就是竹简,是我国上古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2015年初,安徽大学入藏一批竹简,经过专家鉴定和竹简样品年代检测,确定竹简的年代为战国早中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竹简内容为书籍类文献,涉及经、史、子、集、语言文字学等不同学科,具体包括《诗经》、楚国历史、孔子语录等诸子类著作、楚辞以及其他方面的作品,大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十分重要珍贵。本期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特邀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与您面对面交流,诚邀您前来参与。讲座题目: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主讲人:徐在国时间:2025年10月16日(周四)  下午15:00—17:00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徽文馆嘉宾简介徐在国,1966年生于山东新泰,分别于1989、1992、1997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侧重战国文字疑难字考释,工具书编纂,整理、研究安大简和新出战国文字材料。现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安大藏战国竹简儒家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教育部一等奖二次(排名二、三),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合著5部。主要著作有《隶定“古文”疏证》《传抄古文字编》《上博楚简文字声系》《战国文字字形表》等。
日期:[ 2025-10-13 ] 阅读:94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开讲: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的起源
3月8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宣文馆四楼甲骨学堂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的起源”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葛亮作为主讲嘉宾。葛亮研究员结合其多年研究成果,系统阐释甲骨文与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通过解读甲骨文“刻”“写”技法中的审美意趣,剖析了殷商时期王室“书法家”们在甲骨上进行刻写的用笔、结字、章法等,揭示其线条造型、章法布局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深远影响。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们凝神倾听葛亮研究员的讲解,反应热烈,互动频繁。许多观众在讲座结束后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甲骨文与中国书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探索,展现了早期人类对于文字造型的艺术追求,揭示了汉字起源时期的书写风貌和审美取向,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彰显出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葛亮,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与青铜器等古代器物的研究工作,编著有《复旦大学藏甲骨集》《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等学术专著,以及《甲骨文名品》《金文名品》《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等通识读本。
日期:[ 2025-03-08 ] 阅读: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