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勋教授千古
2009年9月,杨鸿勋教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工地现场指导。
杨鸿勋教授赠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书法作品“汉字之光 寰宇生辉”。
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著名建筑考古学家、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17日晚11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杨鸿勋先生一生业绩辉煌,其中包括设计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主题馆。主题馆采用了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造型取材于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象形文字“墉”字,设计造型包括殷商时期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饕餮纹、蟠螭纹浮雕金顶,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雕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设计风格和建筑风格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参观群众的高度评价。
杨鸿勋先生1931年12月生,河北蟸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前理事长,俄罗斯国家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顾问。
杨鸿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考古学家和建筑史学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5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后,杨先生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思成先生的助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秘书、园林研究组组长。1973年应考古学家夏鼐之邀,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建筑考古研究,成为中国“建筑考古学”的奠基人。1998年起,他发起并主持了“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起草并主导通过了《香山宣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国际交流。他的代表作《建筑考古论文集》、《中国园林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宫殿考古通论》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极大的影响,是建筑历史研究的重要的学术遗产。杨先生注重培养后学,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中国建筑史研究人才。1993年杨鸿勋先生当选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为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团结中国建筑史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鸿勋先生奉守学以致用的信念,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不断从事建筑与园林设计创作,他的设计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杨鸿勋先生也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我国重要考古遗址、古代建筑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鸿勋先生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建筑史研究和弘扬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事业,他卓著的学术贡献和诲人不倦的长者之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对于先生的逝世,我们致以沉痛哀悼。
杨鸿勋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