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上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运富先生莅临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大讲堂,做了题为《丰富多彩的汉字职用》的精彩报告。
来自各地的近200位文字文化爱好者仔细聆听了报告。
意犹未尽的听众与李教授做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李教授与聆听讲座的嘉宾和听众合影留念。
4月15日上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运富先生莅临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大讲堂,做了题为《丰富多彩的汉字职用》的精彩报告。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与近200位文字文化爱好者一起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征集管理部主任魏文萃研究员主持。
报告伊始,李教授就指出,通常,人们只把文字当作记录语言的符号,认为记录语言是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从而忽视了文字的其他职用。这种看法是不符合汉字实际的。李教授指出,汉字的职用绝不限于记录汉语,她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使用中非常灵活。无论是借用汉字的外形,还是离合构件、重构理据,或者是增减笔画、移动置向、改变形态,都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汉字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超语言职用现象是世界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接着,李教授从“利用汉字外形表情达意”“变异正常字形表达附加信息”“利用汉字构件表达信息”“合文共用”“汉字画”“汉字徽标”等六个方面,向听众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汉字使用方法及其背后隐含的思想文化。在此基础上,李教授提出:“汉字除了记录汉语外,还可以有其他的作用,因而汉字具有独立性,可以不依附语言而存在。”
那么,为什么汉字能够游离汉语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用法呢?李教授认为,汉字之所以能够具有超语符的多种功能,是由它的来源和结构特点决定的。起源阶段字形直接表达事物的相似原则以及字符跟语符的不对应性,影响着人们理解汉字和使用汉字的意识和行为,汉字的平面组合性结构特点给汉字通过变异和拆分来表达语符之外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和经验启示,所以无论是借用汉字的外形,还是离合构件、重构理据,或者是增减笔画、移动置向、改变形态,都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最后,李教授指出,汉字作为平面符号,其主要功能是记录汉语,但同时也可以利用汉字本身的属性表达记录语符之外的某些功能,所以汉字并非汉语的翻版,而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汉字既有跟汉语相适应的一面,可以承担记录汉语的职责,也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可以超越记录的对应语符而发挥交际作用。
李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担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励耘语言学刊》主编,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法制办立法用语咨询专家,全国人大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评审专家,《古汉语研究》《古籍研究》《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
李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科研和古文献的整理、释读工作。已出版《汉字学新论》等各种著作、教材、工具书和古籍整理作品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中国语文通讯》、《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世界汉字通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
魏文萃研究员在总结点评时说,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文明之魂。我们朝夕相伴的汉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李教授的精彩演讲让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个奇特世界,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李教授提出的汉字学研究的新理论、新领域必将推动汉字文化研究朝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