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学术活动

大河美术报:破译文明密码 赓续中华文脉——专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

[ 2025-03-24 ] 阅读:47

初夏的清华园,林木葱郁,生机盎然。记者一行走进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采访了黄德宽教授。黄德宽现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作为古文字学的领军人物,黄先生身兼多职,承担多个重大项目。随着出土文献的“井喷式”面世,古文字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甲骨文研究进入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黄教授的忙碌非常人能够想象。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旁征博引,句句干货,从甲骨情缘到汉字之美,从清华文脉到河南渊源,从人生选择到治学精神……向记者讲述了他和汉字的故事,解读了古文字中所蕴藏的中华文明古老密码,从中亦折射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求学时结缘甲骨

经历了十年特殊时期,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黄德宽怀揣作家梦,考上了安徽大学中文系。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看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图书馆抢不到座位就在路灯下面读,这一幕幕成为青年黄德宽大学时代的记忆。大二时,他偶然接触到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一书,从此便与文字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感觉很有意思,当然也充满了挑战和未知,所以一下子就激起了我探究的兴趣。”黄德宽说,郭沫若有关古文字的研究著述,他在大学期间就已经通读一遍,还很认真地做了笔记。大学三年级,他写出人生第一篇关于甲骨文的文章《朋凤无缘考》,这段考证的经历,恰恰也在探讨他后来古文字研究中一直在回答的两个问题——一是古文字是怎么构造的,二是早期文字字形是怎么发展的。

本科毕业后,黄德宽考取了南京大学研究生。“我在研究生期间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如果放现在我可能都毕不了业。”黄德宽开玩笑地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秉承黄侃先生“五十不著书”的遗风,教导他们不要轻易发表文章。“发表成文字的东西,就是给学术界留下了一个记录,必须严肃对待。如若不成熟,对学术是没有意义的。”黄德宽说,他后来发表的文章,有一些就是根据研究生时期留下来的初稿、手稿、读书札记等整理而成的。有一定积累的时候再回过头去整理,这时候拿出的文章,不敢说每篇都很可靠,但总体来说可尽量避免谬误。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学术人生负责。

黄德宽接受记者采访

择其一事,忠其一生。1982年,吉林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大家于省吾先生,受教育部委托办了一期古文字研修班,全国招十几个人,大都是文博考古研究单位的人员。在南京大学才读一年研究生的黄德宽,有幸被推荐参加了这次研修班。“如果没有这次学习,可能后来就不会考吉大的博士。”黄德宽说,当时的吉大可以说代表了古文字学研究最前沿的水平。他在吉大读博士,跟随导师姚孝遂先生和多位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专家继续深造,才真正进入到古文字的世界。从此远离喧嚣做学问,板凳甘坐十年冷,一做就是几十年。即使是在枯燥艰深、“长期积累偶得之”的冷门领域,他也相继收获了《汉语文字学史》等一批学术成果,并最终走上了安徽大学校长的岗位。

因使命投身清华

2017年底,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推荐,黄德宽从安徽大学来到清华大学。李先生长期致力于汉代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是国宝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年事渐高又身患疾病的他,早早地便为清华简的事业找好了“接班人”。

黄德宽先生与教师研讨清华简(2021年1月)

从安大到清华,有人不理解,黄德宽对此却很坦然,他说,“李先生希望我能来清华,我始终下不了决心。直到20175月,李先生约我到他家,我才得知他的病情。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刚刚做了不到一半的清华简的研究工作。对于中心实体化、学术拓展、文化弘扬等方面,李先生也简单谈了一些设想。这次谈话后,我终于下定了决心”。

“李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想的还是清华简,他口述,助手将他的学术思想记录下来。包括我的博士导师姚先生,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仍然坚持每天工作。他们身上那种学者的使命感、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我影响非常大。做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而应该有更大的格局、眼界更开阔,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黄德宽说。

到清华大学后,黄德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李先生创下的“清华速度”,每年编制出版一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报告。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出版整理成果,这在国内外同类规模相关工作中都没有先例。当时有校领导说,实在不行,就两年出一部。黄德宽暂时放下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带领中心研究人员连续奋战、合力攻坚,硬是把一块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如今,清华简的整理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总共将出版16辑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13辑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  黄德宽主编

而就在黄德宽到清华的第二年,中心就由“非实体跨学科研究机构”进入实体化建设阶段,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目标。2019年底,中心从图书馆老馆三层搬到了新建成的人文楼,硬件条件、学术环境可以说国际一流。更让黄德宽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养,年轻一辈已逐渐成为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的骨干。

“除了科研,我们重点抓了学科建设。”黄德宽明确表示。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发布有关文件,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在此之前,有关部门还特意征询了黄德宽的意见。“古文字学从一个三级学科纳入强基计划,”黄德宽认为,“这多少有些意外,但这正体现了国家对冷门‘绝学’学科的扶持、对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视。要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必须确保新形势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作为全国首批实施古文字学本科强基计划的高校,清华大学还建立了全国唯一培养古文字学硕士、博士的交叉学科,为冷门“绝学”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则承担了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担负全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同时,立足于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牵头组织全国17家单位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实施,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当下冷门‘绝学’学科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古文字研究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也应该说是大有可为。”黄德宽说,“我们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推进开展计算甲骨学的研究,还要成立专门实验室,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古文字研究实现新突破。此外,我们还同博物馆、高校等结合,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古文字活化利用,更好彰显其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

继绝学薪火相传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使我们在3000多年后得以窥见中国早期文明,而且对于推考汉字的源流、发展和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甲骨文的系统发展,我们就无从探讨汉字的历史和源流。”黄德宽说,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甲骨学传统,从王国维到陈梦家再到李学勤,一代代清华学人在甲骨文的传承和弘扬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二重证据法”的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撰写甲骨文通论《殷墟卜辞综述》的陈梦家,提出殷墟甲骨分期“两系说”的李学勤,十年完成《甲骨文摹本大系》的黄天树,他们的工作都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文字谱系疏证》 黄德宽主编

《古汉字发展论》 黄德宽等著

近年来,甲骨文研究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也已启动。清华大学是甲骨收藏与研究重镇,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作为研究落实部门,在李学勤、黄德宽等人推动下,在国家重要项目中承担重要任务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黄德宽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讲述“了不起的汉字”

在新技术的赋能、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沉睡千年”的古文字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地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黄德宽看来,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渠道,让人们更多了解古文字,是我们便捷认识自身文明的重要方式。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通过讲堂、论坛等平台,以学术交流及直播、视频等各种传播方式传播汉字文化。黄德宽曾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了不起的汉字》的主题演讲,也曾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讲述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之间的故事。近一个月,他已经连续四次到楚国武王墩墓发掘现场,在直播节目中解读出土文物上的文字,破译中华文明的神秘密码。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中国文字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个突出特性’,不仅保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要知道,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文字早都消亡了,只有汉字从产生之日起,从远古到今天,度过重重困境,不断变革发展。所以说,甲骨文了不起,汉字了不起!”对于文字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黄德宽体会深刻,还曾专门撰文阐述。

甲骨文流行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晚期,是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那如何从书法审美的角度考量甲骨文?黄德宽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总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甲骨文作为刻写符号,本身蕴含书法美的要素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规范刻写的甲骨文,追求对称、均衡、形象、生动,遵循着美的规则,体现着审美要素。由于甲骨文是在龟甲上刻写,受到工具等方面影响,限制了对美的表达。如果我们把甲骨文作为早期书法,也是可以的,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从汉字实体中发展出来的一个艺术审美对象。今天的书法家摹写甲骨文,以甲骨文为书法,再加上个人创造,使甲骨文书法在更广范围得以传承和弘扬。发掘甲骨文里蕴含的书法美学的要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河南是汉字故乡,我到河南参加过很多相关的活动,每一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我都会参加。”祖籍河南的黄德宽,坦言自己对河南有着特殊的情结。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对博物馆的发展也十分关心。“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通过古文字探源文明,不仅是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也要为坚定文化自信而奋发有为,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黄德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