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学术活动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主场活动在河南博物院成功举行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围绕这一主题,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承办的河南主场活动成功举行。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凌出席活动并颁发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证书。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云龙、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出席活动并致辞,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主持活动。中广联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会长杜嗣琨,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牛素玲,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建光,河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大宝,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贾连敏,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院长马萧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百度百科品牌负责人容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代表柴秋霞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活动。省直文博单位干部职工、文物志愿者、各界群众和媒体记者参与当天活动。活动现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聚焦建党百年,集中表彰推介了69项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和35名河南省革命文物优秀讲述人;以“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组织启动河南“红色文物说”讲述宣传活动,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全省优秀讲解员和志愿者,面向社会集中讲述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展现中原儿女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当天首场讲述活动,4名讲解员从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入手,集中讲述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长征精神,吸引众多观众。在集中签约环节,聚焦博物馆活化利用,省文物局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启动河南博物馆数字群落(河南文博云名片)项目,整合博物馆资源,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聚焦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转化,省文物局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文博数字艺术研究中心,提升河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利用水平。聚焦仰韶遗址发现百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在中广联和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河南广播电视台与省文物考古学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约全国广播融媒体河南行“考古”专题集中采访活动,将于今年10月,组织全国30余家广播融媒体单位,对河南重要考古发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庆祝活动进行集中采访报道,讲好河南考古故事。签约仪式后,会议嘉宾共同观看了由省文物局组织举办的“见证·红色中原——河南省革命文物工作汇报展”等特色展览。该展览系统梳理展示了河南革命文物资源和保护利用成果,遗产日期间,在全省2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联动展出。为提升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河南各地精心组织开展特色主题活动230余项,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讲述文物凝结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传承中华文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百年故事,生动展现文物事业发展成就,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全社会营造了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舆论氛围。
日期:[ 2021-06-12 ] 阅读:3178
文物映耀百年征程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重庆举办
6月12日上午,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重庆举行。活动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承办,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南岸区人民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协办。活动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发表视频讲话。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鸣,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出席活动。来自国家文物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有关文博单位代表,及有关方面代表参加活动。李群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凝结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我们要坚持文物资源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重大工程,坚持保护第一,坚守安全底线,勾勒中华文明的绚烂底色。要推进文物事业融合性发展,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持续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着力社会文物管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等工作。要注重文物格局科学化构建,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发布实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聚焦科技创新,强化文物保护考古机构队伍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要强化文物价值国际化表达,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扩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成果,打造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品牌,加强中国文物价值解读与对外推广,更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张鸣在致辞中表示,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实施革命文物及抗战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大遗址、三峡后续“五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历史、抗战、革命、工业、自然“五大博物馆群”,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开幕式上启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公布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和“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讲述革命文物故事,宣布重庆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完工正式开放,推介《中国考古大会》。启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公布并颁奖2021年度“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公布并颁奖开幕式现场活动气氛热烈,受到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媒体,以及中央网信办组织的正能量网络名人线下走访活动团现场报道;新华网、中国网、华龙网、中国文博微博、中国文物报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全程直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论坛、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暨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馆、文化遗产公开课暨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中国文化遗产”青少年美术展等系列活动相继举办。据介绍,除重庆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外,在国家文物局倡导下,全国各地文物部门紧紧围绕“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聚焦庆祝建党百年、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文物科技创新等内容,组织开展相关活动4900余项,其中文物惠民服务项目近2000项,在端午节期间为公众送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日期:[ 2021-06-12 ] 阅读:3319
馆藏文物鉴赏(3)|爰斝
爰斝,1984年11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戚家庄东269号商代墓葬。通高34.7厘米、口径19.9厘米、腹径14厘米,重2.85公斤。该斝侈口,尖唇,口沿上有一对伞形柱,束颈,腹部外鼓近直,底部近平,三棱形足外撇,兽首鋬,兽耳高耸。柱顶饰圆涡纹,中部有两周凸弦纹,下端有凹弦纹两周及圆涡纹;颈部饰有两两相对凤鸟纹3组,每组凤鸟纹中间以兽面相隔;腹部饰有两组夔龙纹,有云雷纹衬地,龙口微张,圆目,“几”形耳;鋬上有一兽头,兽双角竖起,两圆目微睁,嘴唇上翘。口沿内壁铸有一铭文“爰”字,阴文。整体造型古朴美观,对研究“爰”族墓葬及“爰”族族属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爰”字铭文甲骨文“斝”字斝,盛酒器、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来,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无流,有鋬。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裆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的名称并非自铭,是宋代金石学家考订而来的。近代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根据甲骨文资料考证其定名为斝,并认为文献中的饮酒器“散”字,就是“斝”字的误称,现在被广为沿用。然而从考古资料来看,西周早期以后,斝这类器物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与《周礼》《仪礼》等主要记载西周礼仪职官的文献常见“斝”之名相违背,况且这些被考订为斝的铜器,一般体量都较大,不宜作为饮酒之用。故而斝之形名关系还有待今后的资料作进一步的考证。 关于斝的用途,据文献记载,斝是盛酒以进行祼礼(以酒浇地,祭奠祖先)的用具。《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明确记载斝为祼礼所用。据出土资料来看,有不少斝外底多有烟炱痕,内有白色水锈。结合斝的三足多为中空的形态,便于受热,故而推定其兼具温酒的功能。
日期:[ 2020-03-24 ] 阅读:6050
馆藏文物鉴赏(2)|贾伯壶
青铜器在文字数千年的发展中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出现。其中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为精美。我馆馆藏贾伯壶保存最完好,是西周晚期青铜重器之一。 贾伯壶整体线条流畅优美,纹饰华丽,连盖通高48厘米,身高40.5厘米,腹径30厘米。壶横切面为圆角方形。壶身平口,鼓腹,上有田字形扉棱,腹身平滑。壶颈两侧附有龙形兽首环耳,颈部铸有一周回首垂冠凤鸟纹。壶盖敛口为子口捉手器。盖束腰处顶部外有S型双龙纹,周边环绕雕饰无目切曲纹。器型完整,造型、花纹粗犷,壶耳造型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那么,贾伯壶的铭文内容研究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在贾伯壶的盖榫一侧铸有铭文八行三十三字,铭文内容记述了某年二月,贾伯为要嫁往世阝国的长女铸造铜壶一对,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关于贾国的历史,传世的文献资料并不丰富。《左传》有关贾国的资料只有两条,一是鲁桓公九年贾伯参与伐曲沃的战争,二是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至于贾国的始封与灭亡,先秦文献并没有记载,而在《左传·桓公九年》中所提到的虢、芮、梁、荀、贾五国,皆是西周分封的地方诸侯,随着考古发掘事业的发展,其余四个诸侯国均有青铜器的发现,并获得了二重证据的确立。而贾国所作之器,以往著录只有山西出土的贾子匜和山东出土的贾孙叔子字犀盘。因此以往学者普遍认为“贾子”就是贾国的国君。贾伯壶上的铭文内容证实了贾国的国君是《左传》中所记载的“贾伯”,贾国是等级更高的伯国而不是子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古代封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日期:[ 2020-03-24 ] 阅读:7443
馆藏文物鉴赏(1)|息鼎
鼎作为古代烹煮肉食所使用的器皿,后来逐渐成为国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形成了十分严格的用鼎制度,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青铜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商“息”铜鼎,1979年出土于河南罗山县蟒张乡天湖村,通高26.7厘米,口径17.63厘米,腹深8.6厘米,为一级文物。该鼎造型为鬲鼎,侈口,宽沿方唇,口沿上一对立耳,鼓腹分档,三柱足。整个器物全身饰云雷纹填地的兽面纹,两侧有倒置的夔龙纹。造型精美,兽面威严,夔龙活泼,是商代晚期精美器物。该鼎内壁一侧铸有一字铭文:息。息字上部像鼻子的样子,下部三个竖直的笔画似为鼻中呼出的气流。所以,息字的本义为气息,引申出连绵不绝,停止、熄灭的意思。“息”是一个古代的诸侯国。但关于息国的历史,除了古代美女“息夫人”的传奇故事和息侯伐郑自取其辱的故事之外,我们却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河南罗山县莽张镇境内发掘了25座商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礼器和玉器,其中带“息”字铭文的有29件,如乙息觚、息伯卣、息戈、息爵等等,并在一座墓葬中出土了象征国家权力的重器“息”鼎,从而断定这里为息国墓地,曾属于商代息国的势力范围,为研究商代“息”族和“息”国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日期:[ 2020-03-24 ] 阅读:7026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发展座谈会召开
11月16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发展座谈会召开。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言恭达,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宗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王立军,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王蕴智,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蒋玉斌,中国文字博物馆原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俊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原党委书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张云,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继贤等文字研究专家学者、文博单位、书法家30余人出席座谈会。会议由黄徳宽馆长主持。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参加会议。各位专家学者献智献策,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贺信精神,共同商谈如何更好地研究、传承、传播甲骨文等古文字文化,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文物征集、文字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续建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意见。专家学者肯定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十年来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也对中国文字博物馆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同时希望发挥“守望汉字”联盟的平台作用,把中国文字文化传承、研究、保护、传播好,把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金字招牌打造的更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黄德宽表示,今天各位专家对未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新时期、新时代下要有目标、有定位的进行长期规划。甲骨文的春天来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定要利用好战略契机,乘势而上,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与鞭策,期待同事们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工作,创造出回报社会的丰硕成果。 
日期:[ 2019-11-16 ] 阅读:18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