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甲骨学堂 | 校园活动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五)
 《亲情一家人(二)》在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在自己温暖的小家中,我们有父母兄弟得心心相惜。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家人不离不弃、守望相助。上节课为大家分享了“父、母”二字,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述《亲情一家人(二)》,体会汉字里的家国情怀和手足情深。02安家落户、爱国如家父母、兄弟姐妹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亲情,而“家”是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最后情愫。最后,我们就来说说“家”这个字。甲骨文的写法,外面一个“宀”,中间一个“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说明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养猪非常普遍,而房子里有猪也成为了家的一种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爱家升华为爱国也成为必然的选择。“爱国如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几千年来,这一文化传统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此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在国家迅速有力的组织领导下,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们,塑造着英雄不同的模样,诠释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人的精神力量。传说中仓颉造出文字的那一刻惊天动地,这足以说明文字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汉字,让民族精神和祖先的智慧有了文化的积累,让中国人始终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文化体系、统一的国家观念,正因为如此,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我们才能够迅速凝聚14亿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战疫成绩。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儿女的心与根。凝聚华夏力量,传承中华智慧,发现汉字之美。下期再见!
日期:[ 2020-03-26 ] 阅读:17312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四)
《亲情一家人(一)》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义无反顾冲上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逆行奔赴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感动你我。我们的祖国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大家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的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的《发现汉字之美》主题课程,就来和大家聊聊《亲情一家人》。本期我们先来和大家聊聊“父、母”二字。家是崭新的起点,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你人在哪里,心在何处不管你走到海角,还是天涯,家里始终有一个惦记你的母亲,一个思念你的父亲。我们先来看看无微不至、含辛茹苦的“母”爱。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金文里都像一位端坐的母亲。与古文字“女”字不同,“母”字的胸部有两个点,特别强调母亲的乳房。这可能与母亲的重要职责—生儿育女有关。小篆“母”字基本沿袭了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只是为了便于书写,把表示乳房的两点写成了两个短横。隶书“母”字是小篆“母”字逆时针旋转90度后变化而来的。原本纵向表示身体的部分变成了一横,原本横向表示乳房的两短横变成了纵向的两点。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无论你走到哪里,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一直伴着我们成长。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爱无言的“父”爱。许慎《说文解字》:“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以至于“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成为旧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父亲真的是一位手里天天拿着棍棒的、动不动就教训人的人吗?要想找到答案,还得从古文字中寻找证据。 上图是“父”字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从上表中甲骨文“父”字的字形来看,确实像一只手拿着棍棒的样子。但关于“父”字还有多种解释,比如罗振玉先生的持炬说(《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刘心源先生的主字说(《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一);高鸿缙先生的抽象物说(《中国字例》第三篇);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持斧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中所见之殷代社会》),认为“父”乃斧之初字。商代金文“父”考古发现,人类很早就会把石头加工打磨成斧头一类的生产工具。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发现一件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缸,外壁绘有彩绘图案,其中就画有一把竖立的石斧。同时,石斧在考古工作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文化遗存。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我们认为郭沫若先生持斧说,更接近“父”字本义。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母亲怀抱的温暖,来自父亲无言的关爱。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为祖国而努力拼搏,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吧。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亲情一家人(二)》,将对“兄、弟、家”等字进行详细讲解,敬请关注!
日期:[ 2020-03-21 ] 阅读:13424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三)
《众志成城中国人(二)》大家看到这幅图是不是印象特别深刻呀?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一打开,就可以看到这幅画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图片。这也是正式步入学生生涯的第一课,开学第一课首先认识自己的祖国意义非凡。我是中国人,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最骄傲的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汉字源头再来重温“中国人”这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字在古文字中的写法:从图片的字形中大家会发现,各时期中字的字形都略有不同,关于”中“字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一说是插个旗杆观察日向,像日晷;二说在有飘带的旗杆中间画一个符号,表明中间的意思;三说像是在一个圆的中间画一条长竖线,并在竖线的上下两端各画两条飘扬的旗带,以此表示旗在圆中,这个圆有学者认为用来表示部落。就像图片展示的这样,上古时期有可能在遇到大事时,人们都会聚集于中,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只有全族人凝结在一起团结齐心、诚信相待、有食同享、有难同当,才能抵住艰难困苦。送上一首打油诗帮助大家来记忆:原始部落有危难,中间地点集合看,众志成城克时艰,战胜困难万家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字的古文字写法非常真实的展现了古人对国家的那份真情实感,一起来看看吧。甲骨文中目前没有找到和今天国字相同的字形,但存在或字,它是域的本字,由囗(读音:wéi)和戈组成,表示用戈守护着城。金文中出现了在或外面加囗(读音:wéi)的写法,后简化字时将或简写为玉。最早时的国指首都都城,域泛指领土疆域。后来国扩大了表示范围,也用来指领土疆域,因此就将域的字义合并到了国字里,便成为了用武力捍卫的领土和城邦。古往今来,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只有爱国卫国,国家才会和平富强。看完了“中”“国”这两个字的演变后,大家有没有很好奇一件事,“中国”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最早是在什么时期呢?查阅了很多资料,老师发现了一件国宝——何尊,它的身上就有答案哦。何尊,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青铜器是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祀器物。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最后,我们来说说“人”字,一撇一捺,尽显古人造字智慧。甲骨文中“人”侧身弯腰,伸出手臂,像是耕种,亦或古人见面行礼作揖。劳动是人最基本的谋生手段,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谦虚、知礼、友善,正是我们彬彬有礼、以礼待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古人把简单的字义进行了基本描绘、复杂的字义进行了会意组合、抽象的字义进行了符号标识,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成体系的文字。通过一个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古人对于不同人、事、物的看法和标准,可谓“一字一图画,一字一世界”。“中”是原始社会人们团结诚信的标志,“国”是古人爱国卫国的表现,“人”是敬业友善的中国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响应国家抗疫号召,众志成城、科学防控、不信谣不传谣、坚定文化自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日期:[ 2020-03-10 ] 阅读:12459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二)
各位同学大家好,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第二课《众志成城中国人(一)》上线喽,足不出户学知识,宅在家里也多彩。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个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但却饱含深情地字,留个悬念猜一猜,我们往下看。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前方战“疫”告急,一批又一批战士逆风而行,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他们中有八十多岁的钟南山爷爷,有最美口罩勒痕的小姐姐,还有小区门口的社区红马甲志愿者,卡点路口的蓝色警服。不管是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还是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又或者是风雪中值岗的坚守……他们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为的就是守护好每一位亲人,保护好全国14亿人民的健康。疫情无情人有情,是他们用自己的一片片爱心,构筑起一座座保家卫国的坚固城堡。今天我们第二课就来一起重新认识——“保”字。甲骨文“保”字描述了一个人将手绕过身后以护住背上孩子的情景,以此表达出保护之意。每一个汉字都来源于生活,也忠实地记录着生活。中国人的智慧在保字中充分展现,古代人们为了不影响劳动又保护好孩子,于是将孩子背在后背上,两全其美却又极富温情色彩。首先一起看看甲骨卜辞里的保字是什么形态。 《甲骨文合集8670》、《甲骨文合集18970》“保”字金文的写法将手与人分开了,左边是“人”,右边是“子”,“子”的下方有一笔代表左边人的手。下面这件很珍贵的西周青铜器“保子达簋”中就有一个金文的保字,我们来看一看吧。保子达簋,通高23厘米、腹深12.2厘米、口径18.5厘米。盖器同铭,各14字。铭文内容:“保子达乍(作)宝簋,其子子孙孙永用,(攴)。”到了小篆时,“子”下面多了一笔表示两只手。隶书与小篆字形结构无太大变化,但到楷书时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将两只手与上面的“子”字连到一起写成了口木呆。就这样一个饱含深情的“保”字就变了模样。这个顺口溜大家一起记一下:保字一把辛酸泪,父母背上背宝贝,两手一横变口木,无人能解其中味。保,不仅仅是小家中父母保护孩子的温暖,更是祖国母亲对我们所有人深深的爱。在这场疫情中,祖国母亲保护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医护人员在保护着每一位病患,全中国在保护着一个坚强勇敢的武汉!今生不悔入华夏,余世奋勇效中华。来吧,少年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下节课我们继续讲述《众志成城中国人(二)》,将对“中”“国”“人”等字详细讲解,让我们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日期:[ 2020-03-05 ] 阅读:7013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一)
 2020年,我们过了一个特别不平凡的春节和寒假。足不出户成为常态,但我们的生活要“宅着也多彩”!噔噔噔噔~~~甲骨学堂线上课堂开课啦!疫情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特推出系列汉字主题课程——《发现汉字之美》。在这个不一样的时刻,静下心来一起感悟汉字之美,跟着节奏一起开启第一课——《咬文嚼字》~~近一个月来,让你感动落泪的瞬间还记得吗?触及心底的暖心话是什么?是发自肺腑的“武汉加油!祖国加油!”还是古味十足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直白的表达,或是娓娓到来的倾诉都展现出了汉字里蕴含的殷殷深情。中国文字之美不仅音律流畅、词义深刻,还饱含先人的智慧和思考,一撇一画都是故事。当我们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汉字时,只要知道它的源流,了解它的部件,对它的陌生感就会少几分。读文先读字,学会识文断字,语文学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今天我们就从源头先来了解一下“文”和“字”。老师先来给大家上个图,一起瞅瞅这是啥?它就是古汉字中“文”字的写法。从造字依据上看,这些“文”字的形象都象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与普通的正面人形不同的是,这些“人”胸前都画有不同的图案。可见,“文”的最初含义应该是花纹、图案的意思,相当于古人身上画上或刺上的纹身。这些古人身上所绘的纹身有可能代表各自部落驱鬼敬神的图画。就像今天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纹身的习俗,他们经常在身上涂上一些奇怪的图案,或者在面部纹上刺青。在查阅“文”这个字最早的形态时,我们的老师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知识。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发现一片扁壶残片,上面有两个用毛笔书写的红色文字,专家将其中一个字释读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字。而陶寺遗址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朝时期,那么根据专家的释读来说的话,“文”这个字的出现可是要比殷墟甲骨文早的多了!知道了“文”不是“文字”的意思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好搭档“字”。不愧是好兄弟,“字”的本意也不是“文字”的意思。很多网友和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实地参观的朋友都对我们的标志性建筑——字坊特别感兴趣。比如会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字吗”、“这是什么字”.........其实,它就是古文字中的“字”的一种写法。 “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但目前我们仅能看到四例,字形与后世的小篆相似,如下图:通过专家对铭文的释读,总结出一个答案。金文中所见的四个“字”都不是“文字”的意思。“字”的原义是指女人生小孩的事。大家看看“字”是不是象房屋里有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呀?在古汉语中,“字”大多可以解释为生育。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文”和“字”可以用作“文字”的意思呢?大家一定听说过“咬文嚼字”、“识文断字”、“说文解字”这些词,从这些词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文”和“字”是有各自独立含义的。关于它们的区别,汉代古文字学家许慎曾经有明确的论断。他认为,象人、日、月、木等独体字称为“文”,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而成的合体字称则为“字”。 就象人类繁殖后代一样,爸爸和妈妈结婚了就生出一个小宝宝,许许多多合体的书写符号是“文”和“文”结合孳生出来的,人们便把它们称为“字”。不过今天的我们在实际使用中,“文”和“字”往往统称为“字”。如“字典”、“写字”、“字眼”等等。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画面感丰富,而且富有生活的气息,我们通过这样一种寻根溯源的方式,重新发现汉字之美。 一篇文章里其实想要给大家讲述的汉字故事还有很多,篇幅有限,下节继续。第二节课《众志成城中国人》,我们一起认识一些和中国人有关,和感情、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们被迫停下脚步来,有了更多的时间静静地陪伴家人,静下心来吸收知识、自我思考,更多的是懂得珍惜。下期再见吧!       
日期:[ 2020-02-28 ] 阅读:6814
国庆假期甲骨学堂里绽放精彩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特别策划了“壮丽70载,我爱你中国——十一国庆节主题系列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准备了7场内容丰富的社教活动,近200余名孩子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度过了一个文化与快乐齐飞的国庆节。快跟随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吧。10月1日上午,甲骨学堂里热闹非凡,100余名孩子和家长齐聚这里,一起观看国庆70周年阅兵式电视直播。阅兵式开始后,前一刻还在嬉闹的孩子们马上站起来,挺拔了身姿敬队礼,唱国歌。在阅兵进行到精彩处,孩子们都会大呼喝彩,气氛显得非常热烈。今天集体观看阅兵的这些孩子们,一定会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一个难忘的回忆。假期第二天,大朋友小朋友依旧热情不减,满怀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之心,准时来到甲骨学堂。通过《壮丽70载——我爱你中国》、《说文小课堂——爱国如家》两堂课,理解了“家”和“国”两个字的内涵和本意,明白了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的道理,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了良好的爱国情操。最后,孩子们满怀崇敬之情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爱国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我为祖国增色彩,那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啊。要为祖国增色彩,首先要从小事做起。甲骨学堂该课程的设置必将让孩子们增强中国是我们的家园,我要为祖国增光添彩的信念。下午的课程孩子们绘制了天安门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画面,孩子们高举作品致敬祖国。 假期出游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那古代人出行的方式是怎样的呢?《舟车出行》带你进入古人的世界,带孩子们解读了了有关出行的汉字。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为孩子们加强了国家的版图意识,增强了孩子们守护疆土的责任感。孩子们一点一点感受着国家地图的轮廓,一笔一笔描绘着中国美丽的疆土。
日期:[ 2019-10-04 ] 阅读:7388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