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解码甲骨文的奥秘与魅力 ——教育部“长江学者”、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李运富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11月2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甲骨文的造字方式与记事手段”的“文博大讲坛”。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李运富进行专题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主持。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字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发表5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旨在普及甲骨文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文博大讲坛”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甲骨文的理解和认识。李运富教授的讲座十分精彩,我们仿佛穿越回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见证了甲骨文的神奇魅力。他从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栩栩如生的描画事物形象,如“目”字像眼睛一样灵动;也有巧妙的约定标志符号表示抽象事物。此外还有组合字符音义,将已有字符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文字;以及变异既有字形,通过改变字形的部分构件,表达新的意义。而在记事手段上,甲骨文更是灵活多变,用字形本义表示跟该字形构意相关相应的某个词义;用字形引申义表示跟本义相关的某个意义;用借字借义表示音同音近但形义无关的词语;用变形超语符表示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信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共同构成了甲骨文记录语言和表达事件的完整体系,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宁红亮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李运富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为我们揭开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他强调,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发展好这一文化瑰宝。李运富教授是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权威学者,现任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汉字汉语研究》主编。他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古文献的教研工作,已出版各种著作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社科成果奖。
日期:[ 2024-11-02 ] 阅读:927
同心迎国庆 共筑中国梦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开讲啦
金秋十月好心境,举国欢腾迎国庆。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10月5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杨军辉在宣文馆四楼甲骨学堂带来了一场题为《汉字中的文明密码》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汉字文化爱好者的积极参加。杨军辉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汉字背后的文明密码,并强调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至今仍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讲座中,杨军辉首先详细解读了汉字与火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甲骨文中“火”字的象形特征,展示了汉字与古代人类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接着在探讨汉字与使用工具的关系时,杨军辉通过“斤”“折”“析”等字的讲解,展示了古人对工具使用的理解和智慧。在建城定居单元,杨军辉通过“邑”“井”“田”等字的讲解,展现了古人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制度的思考。在教育卫生单元,杨军辉通过“学”“疾”“殷”等字的分析,展示了汉字在记录古代教育和医疗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他特别提到了清华简《算表》的发现,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体现了古人在数学领域的成就。讲座的最后,杨军辉表示,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不仅记录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也反映了对自我观察和生命历程的思考,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与时俱进的见证。整场讲座内容通俗易懂,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听众从中受益匪浅。
日期:[ 2024-10-05 ] 阅读:1445
“文博大讲坛”开讲了! 吴卫国教授主讲《殷商的“礼”祀与后世影响》
为了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传承发展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8月24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举办了文博大讲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吴卫国为我馆职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生及社会文博爱好者百余人带来了一场题为《殷商的“礼”祀与后世影响》的精彩讲座。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魏万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何芳参加了讲座。讲座中,吴卫国教授还与现场听众就有关学术问题互动交流,进行了热烈讨论,碰撞出了火花,形成了共鸣。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包含行为规范、礼法、礼仪、礼器等内容,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吴卫国教授从王国维先生的《释礼》入手,剖析从商代到西周时期,“礼”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解青铜礼器与礼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类不同的青铜礼用容器的作用和礼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和文明也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文明。本次讲座主题鲜明、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弘扬了正能量。讲座结束时现场听众意犹未尽,受益匪浅,很受启发。听众通过学习礼、了解礼,提高了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坚定了文化自信。
日期:[ 2024-08-24 ] 阅读: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