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学术活动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

[ 2011-05-17 ] 阅读:5076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是个大题目,这里不作教科书式的叙述,仅就有关的几个笔者认为重要的问题提出基本论点。

一、“大书法”史观

    “大书法”史观是书法发展到当代必然出现的重要问题,它涉及中国文字、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它的基本论点是:中国书法史不仅限于文人帖学一脉,而是应包括文字刻符、碑、帖以及文人书法和更广泛的民间书法在内的一部大书法史。

    何以如此强调一个“大”字?

    第一,因为在一些有关权威的书法史论著中,明确提出中国书法史应从魏晋开始,因为魏晋是书法史上艺术“自觉期”的滥觞。为什么如此说?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个时期出现了书论(包括文论),而三代之前及至两汉,书法理论是一片空白,没有理论论证怎么能将包括汉及汉以前的文字算作“自觉的”书法艺术呢?我很怀疑如此逻辑下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我们考察或研究艺术史,判断一种文化形态是否艺术的根据,不是其时代产生了对其评价、描述的艺术理论,从而由此出现什么“自觉”或“不自觉”之说,而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艺术形态:几万年前西班牙山洞中先民们杰出的绘画,中国一万多年前贺兰山栩栩如生的岩画及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已成熟的甲骨文、金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儿童期所创造的高不可企及的雕塑,如《维娜斯》、《胜利女神》等,其时代均无什么文艺理论,而为之描述性的文字也是一片空白,难道能说这些经典作品都因之不成其为艺术、从而将其摒除在什么“自觉期”的艺术史之外吗?

    第二,不仅一部分书法史的作者,而当下不少曾撰文或著书者,将汉代隶书及之前的所有书体均视为非书法的“美术字”,无笔法,不可学,从而否定了甲骨、大小篆、隶书的艺术性,进而否定了这些书体的历史及艺术地位,而数量更多的民间书法他们更是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只有魏晋以来“自觉期”书作中存在万古不变的用笔法则和艺术性。也许,在我们看来如此荒谬的论调竟然有一部人信奉很难让人理解,但它们确确实实在我们书法界有一定市场。所以说,以上两种说法均可谓之“小书法”史观,或者说“局部书法”史观,它们对当前书法事业的发展至为有害,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在书法界的反映,当然我们不能同意。

    第三,现在提出“大书法”史观是时代的需要。当代中国书坛与伟大的民族复兴步调相一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出现了一个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书法复兴运动,这运动来势之猛,所包含的内容之广泛、深刻,其意义之重要,使人们甚至没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去理解,去挑战。但近三十年来,整个书坛都在积极地迎接这一令人振奋的书法史上又一个书法高峰期的到来。如果说欧洲十四五世纪那场文艺复兴运动是在以家族为背景和后盾的支持下完成的,那么我们现在的书法复兴则是在以整个国家为支撑的强大动力下走过来的。“复兴”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1、我们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雄强豪壮的正大气象,充满灵气和童心感的艺术内蕴;2、我们伟大传统中取之不尽的独有的艺术语言。而这一切,不仅容含于魏晋之后的作品中,更多的则体现在从刻符、甲骨、大小篆到汉代已出现的篆、隶、草、真、行五体书中。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创造了至今令我们惊叹的无数书法杰作,我们必须全面地对其进行总结,而总结历史要有一个正确的史观,而“大书法”史观的提出则正逢其时。

    第四,20世纪以来,文物的大量的发掘,包括从上古的刻符、族徽、甲骨、竹木简、残纸、写经、青铜器铭文、碑刻以及大量新的文人书法、民间书法的出土或发现,给我们书法的全面复兴和“大书法”史观的确立提供了丰厚的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们是文字,也是书法,更是能打开我们追求新的境界、新的高度的书法史上的艺术典范,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远比前人,包括清人和民国时期书家们眼界更为宽广、创造环境更为优越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刻符

    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大突破是将语言变成文字,文字是所有文明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重要条件。世界文化史上,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于6000年前创造了楔形文字,这很让有着5000年文明和3000年文字史的中国人感到钦羡。而1983年至1987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贾湖经过6次发掘,发现了被学术界称为“舞阳龟刻符号”的20例文字刍形后,中华文明被提前了数千年,这些与甲骨文相近的“符号”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此后仰韶、二里头、二里岗等地区相继发现了许多甲骨、陶器、玉壁等刻画符号,这些可视为从贾湖刻符到殷商成熟甲骨文字之间过渡的重要史料和依据。这些刻符本身具备了文字的基本性质,有着原始线的组合、运动、韵律特征和书写(刻划)运动的过程,有着纯粹的形式美,也暗含了隐喻的内在之美,是中国汉字的最初形态和文字创造的源头,同时也是文字的一种书契。“契”是用刀或硬笔刻划,作动词与锲刻之“锲”为同一意思。《易经·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就是用刀或笔,刻出了早期的线条符号和有着指事、象形意味的文字,在中国文化史上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关于文字前身陶器上的刻划符号,郭沫若先生认为“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于省吾先生说:“这种陶器上的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这些“简单文字”的线条均以直线为主,也偶有圆形,但无论直或圆,均劲俏、刚健、率意,显示出浑朴中透出秀逸的古典美和书法艺术的特征,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大书法”史观的提出,使我们的眼界从纵横时空的角度得到了扩展,我们关注早期文字的图形刻符,将之纳入书法史的范畴之中,而舞阳贾湖符号的发现,使中国文化史上延至8000年,我国的书法史也由此扩展到了8000年以前。

三、书文同源而书画不同源

    “书画同源”的命题流行了多年,各种论著及书画界同仁都毫不怀疑地在引用,实际这是一个与实际不符的错误命题,或可称之为伪命题。

    无论中外,人类早期的美术史上,只要是以状物为目的的图形,均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只能看不能读,属于美术中绘画的范畴。而中国包括刻符、甲骨文、篆书的创造则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结果。中国文字创造的六法中“指事”最为重要,而“象形”是文字创造的其中一种因素。但只要是“文字”,这种“象形”就与绘画有着质的区别。如人们打了一只鹿或羊,画一道,猎获两只画两道,而不是画两只动物的图形,这个“一”或“二”则是人们上升到抽象意识的“心性”活动的抽象反映。包括人们认为象形成份最大的鸟、马、山、水等字,也决非对客体的描绘,它们是人们在语义基础对客观物体的抽象概括。它们与现实有联系,但这种文化形态是现实的“符号”化,是人类思维的第二信号系统,它们与“结绳纪事”,伏羲所画“八卦”在质上是一致的,是形而上的抽象符号。这些“象形”因素的文字,在现存8万个汉字中也仅有300个左右,而“象形”成份很微弱,且与真实的客观事物和写实的绘画有着质的区别,它们也只是存在于甲骨文和篆书中,到了汉代的隶书,则完全摆脱了象形因素,成了纯抽象的表意和可读的文字。从符号和文字创造的那一刻起,它们就与绘画分道扬镳,书法与绘画只能说是同流而不同源。也许有人会说,它们都来自社会生活,为什么不同源?这种看似“唯物”的说法在文艺理论中没有任何价值,难道源于社会生活的十几种艺术门类都可以说“同源”吗?普列汉诺夫早就对此庸俗观点予以批驳:这种说法“是含混的,等于什么也没说。”

    而“书”与“文”则是同源的,因为从创造文字始,包括我们先人所契刻的简单符号,它们就充满了先民们的生命力和对线条审美的情感和意味,所以,它们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文字创造的开始,也就是书法艺术创造的开始。

    我们现在指出这一点,对当下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很有一部分人将文字图画化,也是因为信奉“书画同源”之说,岂不知中国书法史上除了被历史认可的篆隶真草行五体书外,还出现过一百多种“象形书”,但因它们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文字学和书法艺术两个角度均已被历史所淘汰。中国人太伟大了,在数千年的文字发展中一直制约着图形符号向纯象形拟物的倾向发展;另外,它又要保持与现实联系的结构形态,故又一直制约着纯线性的无节制发展,避免了一如苏美尔、埃及人楔形及纯象形文字因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不合步最终出现文字消亡和文化断层的教训。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字此后又走向纯字母化的拼音文字道路,弊病是明显的:一方面失去了艺术审美效应,一方面也完全脱离了现实。

    从理论角度看,指出书文同源和书画不同源,则又可避免一些所谓的“唯物”理论家们将书法的抽象线条美与客观具体事物硬性视为同一范畴的失误。这一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场书法美学论战中已得到解决,这里不再作详细论述。

四、中国文字既美且最科学、最先进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是融为一体的,它们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趋向,是世界上独有的艺术门类。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过:中国书法“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故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懂书法及其艺术的灵感是不可能的。”然而书法曾于20世纪两次出现危机,这是由于,在20年代及50年代两次关于中国文字的改革而引起的。

    因为近一百多年中国落后,“五四”时期新文化战线上的斗士们便将之归为中国传统文化,而文字又是这一文化承载的工具,所以他们多次呼吁取消中国文字,以国外的26个拼音字母替代。50年代的人们也接受了这一观念,于是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将20年代的呼吁落实,于是出现了汉语拼音,以达到逐渐取消汉字的目的。汉字要取消,而唯一要依靠汉字的书法艺术则由此走向了书法史上的最低谷期。1949年6、7月份中国文联及作家、美术家、戏剧家等协会已成立,而书法则成立于32年后的1981年,因为到了80年代初人们才认识到书法是中国一门古老的高级艺术。当然,走向低谷的原因还涉及文艺理论、意识形态等多方面问题,这里不再论及。

    我们为什么提这一段历史?因为是教训。现在看来,中国的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性,且在电脑上输入的方法最多,速度也最快,在当代的信息社会,它远远领先于其它文字,所以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文字。许多国家的文字学者都发表文章,论证并表述了以上观点,并说,21世纪也将是汉语的世纪。当然,汉文字在世界上进一步的影响还要有个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汉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不断扩大,也必然促使书法艺术在当代和今后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想说:除保留汉语拼音帮助人们正确发音外,进一步的文字改革必要性恐怕已经不是太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