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去年九月文化部举办了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书法论坛和篆刻论坛我都出席了。今天这个文字书法论坛尽管只有九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比较简洁的陈述,但我感觉到总体质量还是挺高的。他们从汉字到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有深度的本体梳理与论述,象这样专题性的研讨还不是很多,甚至是很少的。我们今天借助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与学术氛围,在这样的语境下,将有助于对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推进。
这个论坛我感到很重要,我之所以要参加,因为目前整个书界对这种本体性的研究并不很重视。书家们应该有更多的精力(不管是哪个层面)在注重艺术创作的同时注重理论的研究,即书法本体的理性思考。去年十一月,我受联合国邀请在联合国首届中文日举办了书法特展。因为从去年开始联合国确立了世界六种官方语言,(英、法、俄、中、西班牙、阿拉伯)要求六种官方语言的国家都能设一个国家日,在联合国内部进行观摩,从而体现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特色。只有我们中国可以以书法艺术的高雅形态来展示中华文化。因为,走近书法就是走近中国!所以,中国文字艺术的伟大是举世瞩目的。
安阳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历史的创举,当代文化的盛举,是时代的里程碑!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文明之魂,是华夏先民的智慧创造,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字学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中国文字博物馆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建立了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馆,这无疑是世界博物馆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冯克坚书记作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馆长以他丰富的从政管理经验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带领一班人将这个文字博物馆仅在一年时间内就进入高质量、高品位的人文运行中,我感到它不仅是一座地标建筑,更是一种让人得到深刻文化反思与哲学体晤的时代文化现象。它标志着这座博物馆植根中华民族的本土,含蕴中华文化的基因,而这个本土基因随着今天伟大的时代而弘扬光大。因此,它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河南的,又是全国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易经》中所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我们的文化精神。就书画艺术来说,其文化笔墨精神浓缩在书画艺术的写意性表达。要知道,这种写意精神支撑着书画艺术的主体形态与本质特征,它一般包括三大要素:一是文质性,从民间草根进入到文人书画这样一个层面;二是诗性,中国书画都呈诗歌性特征,它的抒情意态将作品提升了高度;三是笔墨性,它有特定的传统笔墨技法要求。今天我们来看中国文字博物馆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和时代精神孕育而生的。我们都能感受到时代对我们的恩惠,我们需要珍惜与敬畏。我真希望通过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国家级平台进行“聚合裂变”。所谓“聚合”就是多学科的积聚,整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创新,优化配置,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书法艺术是人文的,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为国内外热爱书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环境。老子说“知常复命”“归根曰静”,我们每位书法艺术工作者面对古老的文字,品味中华文化,体验审美创作,我们应如老子所说的回归到生命的本始状态,回归常态、常容,以一种平常创作心,一种单纯求知欲,探求文字和书艺在历史演绎中的本体规律,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探索书法艺术的精神内质,反思中华民族先民们从创造文字、改革文字、运用文字、发展文字一直到创造书法艺术的生存智慧、人文理念和对人类文化的历史贡献。从这里起步,我们可以弄清楚人类的艺术到底为什么?书法到底表达什么本质?从这里的文字到艺术的演进,我们可以洞悉中华文化基因的奥秘,可以领悟到“删简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从古到今艺术“通会创变”的意义……从这里起步,我们更可以领悟到“道是体,德为用”,思考当下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和我们这代人所承担的社会担当!
今天,在刘恒主任主持下,这个研讨会开得很好,我以为论坛能体现高端性、人文性和当代性。论坛彰显学术品质,坚持审美本体,也召唤艺术家责任回归。好多同志说:我们去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一全景式的文字大典中得到了不仅是文字知识的传播,更是文化智慧的启迪;不仅是寻绎探索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历史轨迹,更是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是我总结的两句话——时代的本质是生活,时代的生命是民众。应该说,文化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生活,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书法艺术家,他们社会责任首先是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与感觉。每位书家必须有一分感恩时代,敬畏传统、忠实生活、感知民生的现代人文关怀,这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在今年两会中央书画频道的访谈中我谈了这样一个观点: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展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党中央、国务院这种执政为民的“民生文化”扎实有效,深受百姓欢迎。但是,这是一个方面的普惠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当代文化建设的另一个终极目标是时代经典的文化积累。要知道,今天的文化创造是明天的历史遗存。我们今天在抢救物质与非物遗产时有没有想到:我们将创造什么样的文化精品留下这个时代?我们今天所忙碌的文化项目能成为历史的文化记忆吗?因此,文化创造、文化积累与文化批评将是我们这代人当下文化事业和产业推进中的核心要领。当前,好多人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将文化等同于娱乐,等同于休闲,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众(通俗)文化与精英(严肃)文化始终是并存的两个方面。在座的书法艺术工作者无疑是社会精英文化的传承与开拓者。我们今天身处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氛围中,欣赏着中华民族先民们创造的历史奇迹时,面对今天社会存在的文化信仰失落、文化生活粗鄙、文化情感缩减的文化生态危机所带来的物欲横流的世俗时风,你有没有想过——时代需要文化人、需要艺术家耐得寂寞保持清醒地思考当下深层次的文化命题……这才是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文化智慧!由此,我觉得我们这个论坛更需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有深度,更有本体性、开放性和当代性。从二十一世纪的文字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到对当代文化与社会的积极借鉴作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书法艺术领域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我们现在书界有不少青年人误以为传承就是技法,这是十分偏面的。从中国文字艺术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中国书法的传承性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技法程式,二是审美风格,三是艺术精神。历代文字书体的演进中显示出它特有的笔墨技法规则,而我们好多年青的书家忽视了在这些技法规则和书体形成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心理,忽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逐步凝聚的民族精神。中国书法是汉字艺术形态的表达,核心的一点是上面提过的“写意性”,中国书画艺术的思维形态应该是“意象思维”,这是中国文字发展的规律。“意象思维”比“形象思维”外延更涵盖。“意象”是我们老祖宗了不起的文化创造。《文心雕龙》“神思篇”最先提出了“意象”。“神思篇”是艺术创作论总纲。其中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国书画中“心、神、情、志”都以“意”来概括;“物、容、事”都用“象”来包涵。在创作中,意象是相生的。“情以物兴”“物以情现”是互动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意象”。他提出“有我”与“无我”境界,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一句话,“意”为思想,书法是养心与养眼的统一。有位学者说“艺术寻求快感,但止于快感,要上升为美感,不然则平庸”。说得多好!这就证明了: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中国文字艺术的发展不就是这样吗?
不能不指出的是:在当下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下,潜伏着值得令人深思的危机,表现在思维的浮躁、审美的浮华,形式的浮夸与评论的浮浅。脸面装扮,虚火漫延……让人不能不怀疑我们一直在高唱留下时代“精品”“经典”的可实性!年复一年的运动式的“热运行”,我们当下需要的是更多的“冷思考”——书法艺术创作技巧与彰显精神的关系,书写内容与形式创变的关系,艺术本体与社会定力的关系,创造力的实现与代表作的定位……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实实在在解决的问题。“我思故我在”,通会创变的时代精神与理念要在时代特质的提升中深化思考的。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科学审美评判体系和核心价值的构建就要求我们每位书家深入思考的。在今天静穆而又丰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中,请大家好好地思索历史——现代——未来……
在多年参与中国书协国展评审中,我深感当今书家尤其是青年书家对“文字学”和“美学”深入学习的必要。书法是“修”与“养”出来的,必须靠读书,靠积累。中国书画求“通变”就是这个道理,否则一天到晚讲“创新”,强化风格,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字学”首先要读许慎的《说文解字》,而且要融会贯通汉字发展书体变异中原创基因的嬗递与形制的创造。“美学”则读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等包括历代书论。其中最基本的先要明白中国书法文字艺术的书写性。在历年“国展”的评审中,我发现汉字艺术的正确使用与书体的审美定位是当下书坛艺术创作的十分重要的元素。例如,在投稿作品中常见的现象:一是错字多见;二是通借不辨;三是字法谬误(尤其是甲骨、篆书作品中生造拼字);四是书体混杂(如一字中草行边旁混用);五是造型丑怪(变异夸张、体态陋寒,任笔为体,肆意扭曲,破坏约定俗成的汉字空间结构。)
感谢中国文字博物馆,它将作为我们当代书法家的真正创作基地。今天长青书记代表中国书协为这个基地揭了牌,它将为当下书坛事业的推进掀开了新的篇章。我相信,依托这样的基地与论坛,我们将会迎来更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