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学术活动

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学术座谈会专家发言

[ 2011-08-18 ] 阅读:5192

刘恒主持词:今天我们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首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学术座谈会。首先,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各位贵宾给予中国书法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在书法艺术的展示和传承方面中国文字博物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书法精品展”、“‘翰墨春秋’——全国百位老书法家作品展”、“兰亭群星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精品展”、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等十余次大型书法展览活动,还分别举办了两届中国文字发展和中国文字书法论坛以及多次书法笔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安阳作为甲骨文故乡的独特风范,极大地促进了我省乃至全国书法艺术的活跃和发展,受到了书法界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和“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称号。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得到了我国多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书法家的积极响应和鼎力支持,此次展览汇集了德高望重的学者、享誉书坛日久的耄耋巨擘,才华横溢的中青年翘楚的书法力作,他们的作品,无不闪烁着辉煌的思想精魄,无不浸透着深厚的文化神韵,无不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风格各异的艺术风采,使我们学习欣赏的绝佳良机。这个展览经过了长期的筹备,所以对全国的书法家的情况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计划和安排,为了长期保持这项展览的水平高度和学术价值,所以我们大致划分70岁以上为一个年龄段,50岁到69岁为一个年龄段,然后是50岁以下的年龄阶段,对全国这三个年龄阶段的书法家做了一个统筹的安排,每一次只选择每一个年龄段的三名书法家。所以,这样的展览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于我国当代书法的长远考虑,并把它形成了一个品牌,树立在中国当代书坛。在最初策划时还有一位叫杨秉延,他是原中国美术馆的副馆长,美术馆办了两届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邀请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策划的时候杨秉延就说要吸取他那时候的教训,当时美术馆在办第一届“当代名家书法邀请展”的时候,恨不得把当代的书法名家一网打尽全部推出来,等到第二届的时候,没有重量级的人物了。这个展览到第二届他的影响力就相对减弱了。但是,我们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策划这个当代名家书法邀请展时,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就觉得,应该把当代的书法家分梯队分层次的逐步推出,保证每一届都有重量级的人物每一届都有后备力量的体现。中国文字博物馆邀请了各位学者专家来搞这个学术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宣传这个展览的意义,扩大这个展览的影响,引起当代书坛对这个展览的重视。为我们以后的展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出席本次学术座谈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俊杰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姜寿田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全国刻字艺术展评审委员刘宗超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吕书庆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振锋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安阳市书协副主席焦智勤先生,安阳市甲骨协会会长党相魁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刘颜涛先生,安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博士金玉甫先生。馆方领导有: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先生,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俊国先生,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宽生先生。今天到会的媒体记者有: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中国书法杂志,河南卫视驻安记者站,书法导报,安阳日报社,安阳新闻网。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下面我们就进行会议的第一项请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致辞。

 

冯书记致辞:尊敬的刘恒老师、尊敬的周俊杰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嘉宾。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召开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学术座谈会。首先,我谨代表冯其庸馆长,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支持我馆建设的各级领导、各位书法名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馆开馆至今,收集了大量中国历代书法界名家名作,先后举办数十次书法精品展览、书法艺术研讨会和大型的书法交流活动,为我国书法界的活跃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4月23日开展的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汇集了当代著名书法家及文化学者的书法力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此次有幸邀请到诸位书法名家、书法评论家和学者,在这里举办“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学术座谈会”,希望各位大家能发挥专业特长及聪明才智,共同研讨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共同研讨如何更好的应用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一平台,为推动书法领域的研究与交流,继承与创新书法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今后,我馆将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也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和支持我馆建设发展,共同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共同为中国书法艺术云锦满天的未来贡献力量,为祖国优秀文化的发扬、发展继承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学术座谈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刘恒:谢谢馆长。会议进行第二项,请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就本次展览的一些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以及它的社会意义进行研讨、发言。下面发言开始。

 

刘宗超: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的举办是书法界、艺术界乃至文化界的大事。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展览模式,即不同于中国书协的全国书法名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名家提名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名家提名展、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展览、今日美术馆名家提名展的又一模式。它借助自身优势介入书法,至少具备以下特色与优势:

1.文字学的意义。中国书法艺术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艺术门类,其发展与文字的实用性质密不可分。鲁迅说过:我国的汉字有三美:形美,所以感目;意美,所以感心;音美,所以感耳。汉字的综合美使书法艺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正是立足文字的这一综合性质,强调展览的文化品味和艺术特色,强调书法艺术与当下文字的关联性,而不是单单强调展览的形式特征。本次展览的作品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书法发展的状态,而又不同于全国展太重形式的特色,重在展示书法与文字的严肃性、崇高感。

2.艺术学的意义。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精华形式,代表了汉字在艺术上所能达到的高度成就。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文字展示的基础上,与书法界互动,很好的把握住了汉字所可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本次展览的提名书家,兼顾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的代表性,他们的作品从艺术本身出发,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3.文化学的意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林语堂即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在汉字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人人格魅力的外在符号,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本次展览的提名书家,一些为文化修养深厚的当今文人学者,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是深远的。

基本可以说,本次展览的提名书家所提供的作品是他们的代表作,也可以说他们具有一种“经典”意识,作品是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提交的。我要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名家邀请展”模式如果要深入开展下去,至少要在今后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与“小”的关系。本次展览所提交的作品都是纸面的书法墨迹,再丰富一点的话,至少要包容毛笔书法、篆刻、现代刻字与硬笔书法。古代汉字“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表现的物质形式是不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名家邀请展”应该包括书法家、篆刻家、刻字家的作品,尽可能具有广泛代表性。

2.“好”与“坏”的关系。也就是把握文字本位,严格提名标准,所提交的作品应该严守文字使用的规范,不生造,不误用、不错用,尤其是古文字作品,应该经过学术委员会的严格把关,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艺术化与时代性、个性化。

3.“古”与“今”的关系。在展示当代名家书法的同时,注意遴选已故近现代书家及其作品,或者把“古”与“今”并置以沟通兼顾。如举办山东代表性书家与古代齐鲁文字艺术的古今展览,举办河北省代表性书家与古代燕赵文字艺术的古今展览等等,把同一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作品放在一块展览,既突出地域性书风以穷源竞流,又增加当今书家的时代责任感以不同既往。

4.“中”与“外”。该提名展览模式以中国文字(汉字)为主,兼顾国外文字,尤其是日韩书法,或举办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寻找汉文化圈的文字艺术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为汉字艺术的发展寻找新的契机。

当然,如果立足文字本身“实用”的特性,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名家邀请展”还应该强调自身学术指向性,突出展览的日常书写性质,与以形式化为追求的展厅模式拉开距离。同时强调文字使用的“规范性”问题,标领当今汉字艺术新潮流,如举办名家书写“简化字”展览,使展览真正成为敢于干预当今文化建设的举动,为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问题提供自身的有益探索。

 

 刘恒:我觉得刚才刘宗超先生提的几点建议很好,就是我们对于中国的文字在当代的艺术化的应用,除了平面书写的这一块儿之外,还有篆刻、刻字这样雕刻手段来展示,其实我们甲骨文汉字体系就是依据于此而流传下来的,今天这种方式仍在延续,我们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我想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关注的范围应该更高,整个体系的发展和在当代的应用,不论哪个时代,汉字的应用基本上都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标准化的问题,规范运用的问题,一个是艺术化的使用和书写。在我们平常看到的规范化的作品,比如报纸,书籍。对于汉字的使用是否规范,有哪些问题可以作为学术来讨论的,我想也是属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职能和范畴之内。最近有一条消息,我从报纸上看到,新出版的《新华字典》刚刚发行,去掉了很多我们以前常用的词,增加了一出版新的甚至是我们网络常用的词。我想这个也属于我们汉字的研究范围。

 

吴振峰:首先感谢中国文字博物馆给我这次来学习的机会,安阳是我很向往的地方。我特别想来安阳看一看书写的甲骨文,因为刻的甲骨文一般都能在书上看到,书写的甲骨文是我感兴趣的。还有你们出的那几方印我想看一看。这个活动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中国美术馆两界提名展我都参与了,第一届我还写了一个长篇论文,我觉得我们中国在上个世纪建国以后有三四十年书法都不作为艺术,中国美术馆成立以后四十年没有书法收藏,杨炳延先生两届活动不管怎么评价我觉得他都应该载入史册的。他毕竟作为美术馆收藏了书法,站在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是很有意义的。今天看到我们文字博物馆的这个策划,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策划,完全可以办成文字博物馆品牌性的一个展览,我希望它能够做下去。它的意义可能我们在这说不全,还不能概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会一天一天显示出来,好多事情我们都是历史的乘载者,同时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是时过境迁,以后当我们把好多东西做出来没有记录没有记载,可能也就过去了。但是它有了记载,有了记录它就是一个大的文化事件了。如果你坚持不懈的做很长一段时间将会对历史做出影响。另外对于文字博物馆我是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想法,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现在做了一个隶书研究,我准备用十年时间。可能一天就几个字、十个字,但是我都觉得好玩,有趣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文化界、文字学界、考古学界可能整个文化届思想届都能认识到我们中国文化五千年历史不灭就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我在20世纪我最敬仰的两个人,一个是袁隆平,他的杂交水稻让几十亿人有饭吃,第二个人我特别感激的就是王选,我们不用担心汉字在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戛然而止,所以他让我非常敬仰。电脑的现代化让我们汉字能够得以把悠久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化的步伐推向前进。我觉得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要总结一套规范的字体包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时候,《诗经》的刻写,都是在不断的规范化规整化标准化,这个标准化实际上是实用化。它就是让文字得以传承,我们与西方文字的不同恰恰是我们还有另一极,就是它的艺术化心灵化自由化,问自己是一种文化存在也好似一种艺术存在。从物质视角上来看,我们文字的物质材料文本样本可能都是我们要关注的。我觉的这次活动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动,如果能坚持下去,不要说多长时间,就说三届五届就是一个品牌了。从一个精神层面我想了三个词,一个要充分地体现我们中国的精神,再一个要有中国的事业,另外要有中国的气度。建议,从收藏来说,除了收藏书法作品,可以收藏一些延展的东西,比如著名书法家的资料,立体性的对他有个档案,甚至他的笔墨纸砚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比如他的一些书籍、文本之类。还有一个建议,我觉得你们中国文字博物馆还有一个内容文字拓片要作为收藏和展示的主要内容,现在收藏拓片还是一个机会。总而言之这次名家邀请展不仅仅是一次展览,它主要是对中华文字文化的一次传播,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当下,它还指向未来。

 

刘恒:提到的一个是我们展示当代的书法作品,我们既然展出就展出最高水品的,有代表性的,还有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搞一个古代到现在与文字相关的收藏,包括文字保留的方式。你刚才说的拓片、刻板传播的书籍,宋代之前文字资料的保存主要靠拓片,我们今天讲到横印、竖印的甲骨文的照片,还是要靠拓片。书法家、普通人文字的书写都是对文字的使用的记录,这种记录注重的是使用中的改进。一些俗体、手写体和每个时代的标准不一样,但是它对下一个时期文字的标准有很大的补充和滋养作用的。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实际上就来自于古人的简写、手写体、俗写,而整个过程都和书法艺术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的前提还是鼓励书法家写标准字体,无论是简体,还是繁体,特别是繁体,它有自己的标准,不是可以随便运用一些异体字的。我们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提倡和注视。

 

姜寿田: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是当代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建立的背景是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尊崇的大好时期,而且它建立在甲骨文的发源地,也就是中国文字——甲骨文产生的中心,所以它具有双重意义,第一显示我们对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字的高度尊崇,同时它的建立也成为中原文化显现的一个符号。中国文字产生于中国文化的内部,它不是纯粹的工艺性的符号,这是中国文字和其它文字最大的不同。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观念,它是人文化的产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中国先人造字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人文,所以说中国文字是人的心灵化与自然象征的结合体,它同时具有哲学和审美,这也是中国文字最后能发展成为文化型与审美型结合体的前提。在这方面,西方文字和中国文字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易经产生之前,中国文字已经传递出这种易道精神。《周易》里面的象征性、意向性都在中国文字中产生。中国哲学体系的诞生受中国文字非常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书法更是承载中国人文化的心理结构,全部的审美情感。所以,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中国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就像西方人通过建筑,我们可以通过书法验证中国文化的发展,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符号,就像通过西方的建筑发展,体察西方文化的发展。书法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当然它的前提是文字。文字博物馆的建立为中国文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汉学、文字学研究的集散地。中国从明末清初一直很重视文字学的研究,伴随现代考古学的建立,文字研究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甲骨文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学科,它不是中国人的研究,而是国际性的学科。再比如敦煌写经的研究,也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科。再比如汉简的研究,都是国际性的学科。魏晋战国文字、楚地文字、魏晋南北朝书法研究和文字研究,都是有重要影响的显学。文字博物馆面临发展的巨大前景,所有的这些研究都可能纳入到博物馆研究的范围。中国目前还没有其它这样的国家性的、专业性的博物馆,比如古文字的研究带有很大的民间性质,楚国文字研究的季刊等,都是依托于某一个大学,没有国家的专门的机构,所以如果把这些研究都纳入文字博物馆的研究,那么文字博物馆的职能就有广泛的辐射性,而且有可能在中国和海内外建立权威地位。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全省、全国保护、收集、传承中国文字的专业性博物馆,背景具有巨大的文化性、中华性,它所举办、倡导的展览,有文化性的预示,我觉得这是文字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官方的、民间的不同的地方。他首先要重视文化性、经典性,兼顾着时代性,不满足以静态的博物馆发展,也就是中国的文字,而是立足于开放性、活的当下的书法,它是在做治学的一种延伸。它不是静态的关注中国的文字,而是关注历史性的同时,关注当代性,也就是关注当下发展,这种兼顾的标准,应该建立在文化性、经典性之上。当代书法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从历史的低价走向复兴,而且把这种贵族化的艺术推向繁华的社会层面,我认为这是当代书法的历史性贡献。但是回顾这30年的发展,它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经典性和文化性的漠视。当把书法由贵族化的家门推向整个时代的时候,很大程度把精英性和文化性忽视了。另一方面某些阶段我们过于重视视觉化和风格化,把书法的形式推到极致后,它的人文内蕴、厚重感就丢失了。沈峰先生曾这样评价当代书法界,我们整体上在某些方面和历史相比已经显现出一些特点,但就达到的高度而言,可能无法和历史经典相比。每个时代,相对传统都在增加一些东西,或减少一些东西,从而构成一种新的传统。也就是说每个时代在显示它时代性的时候,都在做加法或减法,做减法的同时就会流失一些东西,但是不变的是对经典核心的认同。每个事物,包括文化,都有核心价值,当代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核心的价值。这个核心价值就是文化性。每个时代的书法大者体现在两类人身上,一类是圣贤大者,如苏东坡、黄庭坚,他们学养、书法达到了双重高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另一类在学养上没有传世的东西,对书法形式感的把握达到了时代的高度,或者一个时代某些方面流行书法的一些东西,就是靠他们形式化的创作来体现。比如怀素,他没什么文章,也没什么著作传世,但他的《自叙帖》,相对其他传人,更高地体现了盛唐精神。在这两类书法家之中,能够留下的就是平庸、二三流的诗,所以当代书法应当关注在形式、技巧方面好的方面,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应从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历史,对展览用更高的文化准绳去检验当代书法。立足于自身特色,在主题设置、展览模式方面要有自身特点,从而建成能对当代书法施加影响的权威性的展览。

 

刘恒: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从策划到展出是个全面的榜样,那么从展出的效果上看,邀请的作者对这次展览十分重视,创作是很认真的。与平时的创作方式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认真程度,如徐本一是一个65岁的老作家,他用行楷书写《千字文》,20多米的长卷。我和他认识20多年了,还没见过他这么认真地书写这么大的巨幅作品,他肯把它送到文字博物馆。当然文字博物馆会对作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但这个费用和他作品的市面价值不是等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作者肯把他们的精品力作送到博物馆,给我们收藏,这个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地位和影响的肯定和认可。再比如聂成文写了一个很大的对联,每个字直径一尺以上,这个在他平时的创作生涯中是很少见的。等等还有很多作者,我们感觉到他们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书体、风格和创作形式。实际上我感觉这些作者潜意识认识到这些作品送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是要传世,流传下去的,所以都格外认真。安阳的朋友离得近,看的展览多,这种感觉比我们更加深切。下面请焦智勤,安阳书法界的元老谈谈看法。

 

焦智勤:中国文字博物馆建馆以来,对中国书法作了很大的贡献,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中国汉字从甲骨文开始成为系统、成熟的文字。发展阶段大概从造字向前推2000多年,因为出土文物上有刻画符号,零零星星的汉字,这个周期很长。中国汉字是和文字、文艺和艺术相结合的,古人从造字开始就重视美感,造字和书写联系在一起了,形成了一棵大树,现在根深叶茂。中国文字经过几千的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草书、楷书这样的模式发展下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王国维对中国艺术有个总结,我觉得很中肯。他说:各个时期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高峰,这个艺术高峰是后代无法企及的。后代不会超过前代的。超过的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态。现代的书法和清代书法、唐代书法相比,有些地方是无法超越的,这些刚才其他专家也说了。这是文化内蕴的东西,都是表现现象,所以书法大家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和修养。对这个邀请展,我提几个问题。古文字方面存在些问题,就是用字不准确,比如有个全国著名的甲骨文书法家,有拼凑字现象。甲骨文单字发现了5000多个,通过多年研究,经专家学者认定,和汉字对应有1200多字。用这1200多字去写唐诗宋词是不可能的。这方面我做过一个实验,就是任何一部唐诗都无法用甲骨文表达。时代在变化,用字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但乱拼凑字现象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非常严重。用拼凑字或过多地借用进行的创作,说成甲骨文书法这是不合适的。类似的这种问题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历次书展当中都存在,比如说战国文字、楚简,现在书写楚简的很多,在用字上通过专家考证的文字可能也不一致,建议中国书协在这方面应严格把关,适当地吸收一些古文字学家参与评选,因为中国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几千年不变,一字一音没有多音字,多音字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的,比如毛主席写的“人遗矢”,“矢”单独来讲只能作为“箭头”,但是在这个诗词当中作“拉肚子”来讲,在一定的语境当中才有多音字,所以说,在评选当中适当吸收一些古文字专家来把关这方面会好一些。中国文字不允许创造字,任何人不允许创造字,中国文字的特点是约定俗成,通过历史变迁被世人认可。中国地域广、方言多,讲话可能很多方言大家听不懂,但用文字写出来大家都认识,这是中国文字的特点,我们没有像西方走拼音化道路。所以说现在中国书法艺术是受汉字制约的,若写的不准却给后人传递的信息就不准确了,不管书法家名声多高,字一定要写准确。但是书法与古文字研究是有一定区别,古文字学家研究文字的字意、字形,肯定是准确的,但书法家不注重这一方面,不能像要求古文字学家一样要求书法家,但是不能写错字是都应该遵守。中国文字为什么能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流传几千年,就是一个自发的问题。大家都这样书写,无形中的一个自我约束,每个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不行的,必须大家自觉遵守。甲骨文、金文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唐代武则天造了20几个字,到最后还是废除了,没有使用,中国文字是不允许乱造的,我认为在今后评选中把好关还是有必要的。

 

刘恒:在古文字创作的书法中用到的字没有怎么办,现在只有两种办法,一个就是假借同音、同意字,再一个就是拼造,第一种办法是合理的,而拼造要想被大家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毕竟古文字,甲骨文、金文、楚简用来写现在的书法有局限性,比如说用甲骨文写唐诗宋词写不出来,写一首苏东坡的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近几十年出现的问题,因为最早写甲骨文的人不造字,但现在创作的需要和书法的普及面临着这个问题,也是书法界多年面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党先生是甲骨文学会的,我们请党先生说一说。

 

党相魁:我是一个书法外行,既不搞书法也不搞书法理论,虽然也读过一些《中国书法史》、《历代名家书论》,仅仅是浏览,因为自己不搞创作,看书法理论理解就象不会烹饪看烹饪的书一样,理解是不一样的。我这几年业余爱好就是搞一些古文字,以甲骨文为主,需要看一些古文字资料,每天翻看《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等书籍也仅是一种乐趣。一方面想做点课题、搞一些研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也不准备著书立说,仅仅是爱好。至于和书法的结合,我曾经做过几年安阳市书协主席,欣赏过一些书法作品,看一些书法理论,但我自己不会写字,所以今天我对名家书法邀请展展览本身不好发表什么意见和议论。就刚才几位老师所讲的文字、汉字与书法的关系等观点我都十分赞成。现在我们有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平台,而且馆领导对书法非常重视,开馆时间不长却搞了很多有影响的展览。书法是文字的一种延伸,与文字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举办书法展览并不离题,当然这里面的侧重点、着眼点是文字,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搞书法展着侧重点是有些区别的,文字博物馆可能对于文字的关系方面关注的更多。我认为汉字从产生到各种书写,尽管走进现代化进入21世纪,但是,汉字3000多年来的演化是万变不离其宗,现在使用的汉字还是从甲骨文发展过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证明汉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不会被所谓拼音文字取代,而且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汉字的优越性越来越显著,多种多样的电脑的输入法已经出现,以前曾经出现的汉字落伍的担心是多余的。实际上古人从甲骨文、金文开始就开始注重文字的书法艺术性,有些人认为商代人还没有自觉审美意识、对甲骨文的书写还没有艺术性,我的看法恰恰相反,翻开甲骨文合集,每一期的风格都丰富多彩,追求变化,刻写者已经对书法艺术有了美的追求,所以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甲骨文为源头的,这句话我认为是正确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金文到西周长篇铭文,每一件书法风格都不一样,各有特点和自己的艺术追求,我认为3000多年来,一方面历代官方要求文字的统一规范,因为文字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必须规范,任意造字会影响交流,我们现在还是强调汉字的使用、书写方面要进行严格规范,不能随心所欲。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汉字的发展恰恰证明每一个时期的书写者,也是根据个人学养和审美造字现象很多。以前文献研究中的通假字很多都是错别字,或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笔画多的文字,很多都是错别字。尤其是印刷术产生以前,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小篆,看着很美观,但实际办公中书写很麻烦,所以同时期就产生了张草,可以看出艺术追求和使用之间还是存在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特别是民间,直到现在写东西、网络用字随意造字也存在,所以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秦始皇开始做,实际汉魏诗经、唐代干禄字书也是为了统一文字,但实际上民间书写上还是不统一,这是一个事情两个方面。刚才几位老师也在讲,近几年来一直注意石刻文字,看了很多拓片,特别是新出土的墓志,那些用字的混乱超乎想象,一片墓志中会出现很多不规范字,有些在字书上根本查不出来,包括碑别字,自己造字、拼字很严重,但有些字还是比较符合六书的理论,还能考释出来,很有乐趣。另外,刚才吴老师也提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可以开展石刻拓片方面工作,尤其是民间的拓片,特别是安阳北部,安丰一带盗墓现象严重屡禁不止,很多墓志,魏赵墓志流失。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批资料,我在想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什么渠道,将墓志拓片收购回来避免外流,留在文字博物馆供以后研究很重要。我认为搞书法展或者书法理论研究是与文字博物馆的业务密切联系的,书法本身与文字不可分割,如90年代的现代书法脱离了文字,终究被历史所淘汰。能称得上书法的总要与文字、汉字密切联系起来,不论线条、用笔怎样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文字本身,除了书法技巧和水平外,各级书协都要强调用字规范,不能鼓励和纵容拼字、造字或者用错字,这一点一定要坚持。另外,刚才各位已经谈到,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名家邀请展要连续办下去,这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馆藏,还能把当代书法家的作品留给后人,这是一笔财富。

 

周俊杰:开这个会我很高兴,中国文字博物馆展示的不仅仅是汉字,也包括各种其他民族的文字,也涉足到了其他国家的文字,我认为作为中国的国家级博物馆,以汉字为主涉及中国各民族文字,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字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要展示、研究,要出成果。另外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冯馆长的领导下,同时注重书法艺术,我认为做得非常好,也是适合中国目前现状的,因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机。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中国书法的低谷期,低到无人问津,否认中国文字,否认汉字。20世纪初期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最后把中国汉字作为罪魁祸首,等于整个中华文化都遭到否定。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人物,目前社会最重要的是信息,用电脑输入汉字是传递信息最快的一种方式。如果看同一本中英文对照,如果这边英文满满一页的话,这边中文就半页。另外中文输出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而是词组打,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下就出来了,快得很。中国文字不仅是最美的文字并且是最先进最科学的文字。因为我看到英国的文字学家、日本的文字学家、还有联合国的文字学家认为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文字。所谓科学所谓先进,就是在信息传达上面它最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对汉字的研究特别重要,对汉字历史严格研究,汉字当代应用发展研究;第二中国文字博物馆在产生书法艺术的方面可以说全世界独一无二。我们看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头有了,伊拉克两河流域文字,还有埃及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包括印度的,世界五大文明除了中国外其它都中断了。断层的由来就是文字的由来,所以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断层。据说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文当代人看不懂,非常难,不是搞英语学者的都看不懂。他们中间这种继承性不切断也差不多了。但中国文字没有断,那么难认的甲骨文包括篆书,大篆小篆等等,我们都传下来了。正在搞隶书的研究,我相信这个隶书不是一般的泛泛的写个隶书,他是从中国这个大文化方面来研究隶书。中国隶书的出现让中国文字一直走到现代,让中国整个文字统一了,秦始皇利用隶书统一了文字。汉隶其实在战国时代就有了,中国文字在中国五千年当中一直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继承。另外,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重要的任务是研究中国文字,另外一方面要提倡中国文字向艺术化方面发展。我觉得咱们始终在做这个工作,但是千万别和书法家协会的任务等同起来,书协任务是普及书法,提高书法艺术,咱们是通过对文字的研究在书法艺术上如何发展,在这个上要着重研究,他在书画艺术本身,在这个时代,应该呈现什么面貌,篆、隶、真、草、行,这五体书,中国历史上已经有将近200种,100多种各种各样的字体,有好多鸟虫书,什么云书,鬼书,乱七八糟,100多种,都没留存下来,就是因为他们不适应时代发展,时代发展你不能仅仅因为象形,比如你画个鸟儿,他有个鸟型,那绝对不够。人类要进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就是要很多文字,要发展,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中国五体书大概到此为止了,很多人想发展五体书,很多人都在探索,我们现在就要做真正的探索,真正学术上的一种探索,但不是走到学术上面去。所以咱们这个时代在书法研究、书法创作方面我们要提倡什么,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有很多人就在走弯路。中国成千上万书法爱好者始终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在入门时候就放弃了对书法艺术的探索。那是因为对书法艺术规律性本身没有理解。我觉得这很正常,你不能要求每个人达到。但是我们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就要肩负这个任务。我们在提倡什么,什么是我们当代书法,到几百年之后,后世研究我们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个时代的书法呈现什么面目,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什么经典和大家,和唐宋一直到民国是怎么接轨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和书法家协会不一样,书法家协会更多是在普及、提高。但是我们文字博物馆就要研究这些东西,在学术层面上我觉得要做这样一些工作:要拿出题目,如:这个时代我们到底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不仅仅是风格的问题。什么样的创作能拿出来让后世认可,而不至于让后世认为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是一群没有思想的侏儒!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首先要基于一种思想。思想如果不深,则艺术也是不行的。中、外的艺术史表明,一门艺术达到某种高峰前,肯定是要有人提出来某种思想。这种思想要征服艺术界,然后才能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博物馆一定要重视、研究这些。就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彰显这个时代,和后世接轨,并且延续下来。而不是仅仅临摹古代。我们须义正言辞,观点明确地提出我们这个时代要求。所以我们博物馆一定要深化思想,用我们思想的钻头深深挖掘出古代书法艺术本体性特征,挖掘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要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再与个人的性格、气质相结合。这样我觉得书法艺术才能归到一个正轨上。这是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工作。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博物馆展厅的作品和人真正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吗,真正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高度吗,这个事情说实话我们也能拿准也拿不准,我们都在探索。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知道,当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提名评委,我们和书协不一样。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真正要提有思想深度有艺术深度,并且在创作上有真正眼力这样一些人。所以在艺术委员会这个问题上我们绝对要慎重,多方听取意见。中国书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也有教训。所以我觉得具体操作方面,我们要搞艺术委员会。首先,在艺术委员会这个班子里面要有一拨有思想、有眼力,也许创作一般,但绝对眼力非常好这样一些人来参与。我不知道今天这个会是谁提的这些人名,我觉得他们其中一些眼力就都非常好,我相信都是非常有眼力的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就提出来,第一步委员会名单要搞好,让老、中、青参与的组织,并且在学术上、在创作上让国人信服的一个组织,这非常的重要。所以这一步一定要做好,今后中国文字博物馆提名的这些人,一定要是将来在书法史上能留下名字的人。要坚持原则,我觉得这样长此以后,我们中国文字博物馆在书法事业上将是彪领时代的!另外要让我总结我觉得今天发言没有说完,所以也总结不了,但是我觉得今天开这个会非常好。第一好在人员少而精,邀请的人在学术上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能有真灼实见的人。另外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扩大一些人,今后可以不定期的开会来研究探讨这样的事,这是第一点。今天的会议要整理一下,记录下来重要的东西将来要落实。再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完全借助于其他媒体,但一定也要借助媒体进行宣传。我总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首先我们的宣传要做到,把我们的想法,把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推出来。要真是做的非常好,能令人信服的话,就会形成中心,绝对是一个中心。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要通过媒体,在学术上主张一种正气、一种正道。我想可能不假时日,我们将能成为我们中国文字研究、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创作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我祝福,也但愿我的想法都能够落实。我就谈这么一些好吧。

 

吕书庆:这一次,我们参加这个会议,其实有一些情况不大清楚。来了以后,主要是咱们中国文字博物馆搞的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学术座谈会,通过刘老师的介绍,我对这次展览有一些了解,我觉得这个展览要搞,就要打造出它的精品品质和它的学术高度。这次展览刘老师已经介绍了,这次展览的人是老、中、青,中间有各种书体、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那么人数大概就是20个到30个,作品有50幅。我们上午也看了这个展览,以后要是系列性办下去的话,那这个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会非常大的。从整个当代书坛来看,现在的展览非常多,主要的展览是书协的这条线,中国书协和各省书协,这是一条线搞的展览。那这种展览,它有书体性的、有综合性的,并且它是侧重于书法的普及和提高的展览,这是一块。那从这个媒体来看,书法的媒体来看,那么中国书法这是书协举办的刊物。像我们也在不断地推出一些老、中、青的书法家,在推出这些老中青书法家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各种因素,我们也是想把最好的代表性的书家、代表性的作品给读者,也是想打造它的学术高度和它的级别品质。但是,比起我们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我觉得文字博物馆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可能更纯粹一些,更单纯一些,这个系列展的目标,就是要给当代书坛提供一个代表性书家,代表性作品的文本意义的舞台。因此,我觉得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首先是开了个好头,这个好头奠定了以后的每届展览在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可能会做的更好,并且,更引人注目。所以说这次的学术研讨会,我觉得非常必要。因为在书法界、文字界,对这个展览大家还不大清楚,认识不足,如果我们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大家对它的意义和它所要搞的系列展览,要打造的级别品牌和学术高度,是一个具有学术策划意识的展览,对它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以后,后边的人那就都想参加这个展览,也可能还很难挤进这个展览。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展览比社会上的其他展览就更有学术性,更有学术高度。所以说,我觉得第一届搞完以后,以后连续性的展览,可以在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好的打造出学术品质和学术高度来,更好的反映当代书坛。20世纪到21世纪,当代书坛它创作前沿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个展览,如果说连续办了一届、两届、三届一直到最后的话,把它综合起来,可以把这些代表性的书家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代表性的书体,进行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我们提供这个文本,然后可以请书法家、或者文字性的专家,书法评论家对整个展览进行一个评估,也可以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文章。包括各种书体也可以有请一些学术权威,写一些各种书体的研究性文章,比如说三十年年当代楷书创作的什么什么状况,我看书法导报发表的这一期,就有一篇有人写当代二十年来的楷书发展的窘境。比如草书就可以写,我是举这么一个例子,当代草书创作的视觉追求,等等。就是说,以这个为文本,有了这个展览是纯学术性的,代表书家、代表作品,打造它的级别品质以后,我们以它为文本,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出书,作为系列性的东西,展示在咱们文字博物馆,也算是我们文字博物馆搞的一个名家系统工程吧。这个工程打造的好的话,在当代书坛来说我觉得影响很大。在这个基础上,那么我们以后人在写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史的话,那么我们这个系列性的展览,可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文本。

金玉甫:首先感谢会务组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刚才听了很多学者、专家的发言,感觉收获很大。我想说的有这么几点,一个是这个展览它本身的意义,我觉得这个名家展,首先就是在当代的展览机制里边,本身特征有一定的典范,它的垂范性,尤其是它的地点,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所以说他的意义是双重的。所以说从展览本身,我们看到,这些书法家们,有的都八十多岁了,但是他们对作品创作的这种态度,刚才刘恒先生都提到了有一个千字文,写那么长的长卷,用行楷去写,这就本身说明了这个展览,书家在创作这种作品的时候,他这种心态,他对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这种场合敬畏,对文字的敬畏,影响了这些著名书家的创作态度和心态。这是一点。首先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名家展的特殊意义,比如说欧阳先生里边写道的内容也很耐人寻味,汉字是中国儿女智慧的结晶,里边是反正牵涉到汉字的这种内容,作品里边还有好几件,都是反映出书家对创作内容的推敲,就是这种思考。那么就展览本身来说呢,出席的专家在这一方面更有经验和发言权。还有一点,就是通过这个展览,我的一些简单的思考,有几个问题也想请教各位专家。一个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它承载的功能,概况这么几个,“汉字书迹”其实它也不能简单的定位为书法,因为这个书迹是这个几千年的这种积淀,流传下来的很多我们能够可视的,能够看到的这些东西,上边所承载的这些文字。文字博物馆的功能也是把这些东西,祖先留下来的这些优秀的文化遗迹,第一是先作为保护,第二呢作为收藏,就是说他首先有这种保护意识,所以说他是有可强的可操作性,文字这种从远古时代,祖先就是结绳记事,最早就是语言的延伸了,人说话不能满足的时候,创作了文字,那么它就像音乐一样,比如说商代的音乐,当时的演奏,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乐器,但是,我们听不到当时的音乐,如果没有那些乐谱的话,我们很难想象到商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情况。但是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是真真切切的保存下来。而且我们能够感受到三千年以前的祖先所创造的那种文明,这种符号。这种保护、收藏,然后,我就感觉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的传播功能,也体现出文字博物馆这种以展促藏,以藏促教,其实这种,汉字书迹,保护、收藏、传播,他起到的这种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从甲骨文一直到五体书,包括我们这种展览,其实也在某些方面,我觉得他的意义是相同的。还有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是名家展,书法名家展,当然了这是一些名家个体的对整个文字的,我们当代很多都关注文字,关注汉字尤其是,他对这个文字的收藏,传播,他是一种提携的作用。其实除了书法名家之外,还有很多的名家,就是一些知名学者,甚至一些平民化的东西。我说的不是古代,而是现代,大家有可能知道一本书,白江瑞先生写的《与古为徒,与涓法屋》他这个在某些方面就强调了平民的书写,其实文字博物馆不单单是那种收藏名家的东西,其实是很多我们现代看到的汉代的竹木简,很多的这些遗迹遗留下来的,不一定都是当时的名家所写的东西。还有一些比如是知名学者,我有时候翻一本书,《文字学概要》就是裘锡圭先生写的,他那个纯手写本,手写的东西,我每次翻到那个字典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裘锡圭先生,他对,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文字学家,他手写本省还是有某些原因,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多字用汉字输入可以打出来,他有些字是没法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书写任务,老先生整个一本书是用书写稿写出来的。所以我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呢,古文字学家,一些知名的学者,他们的手稿可不可以算作是我们当代所关注的一种东西,作为我们博物馆的收藏。这个很多了,有一次我跟欧阳先生去做大家栏目,到现在也没播出来,当场还有两位老先生,一个是王源先生,还有一个是丘成桐,我看那两位老先生,当然欧阳先生是书法名家,另外两位为什么让他们去,他们当时做这个大家栏目的主要意图,后来我问了一下才知道,就是想把书法、写字推向大众,尤其是对后代的那种教育起到一种率先垂范的作用。他看到这些数学家,之所以成为一个数学家他不单单会数学,他首先对中国文化,对汉字的这种关注,也有很大关系。其实是对从小的这种汉字文化的培养,他就可以成就很多门类,不单单是能成就一个书法家,所以说我就感觉在收藏这一块,展览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包括刚才吴老师所说的拓片,这些都是大家所关注的,就说到这吧。

 

刘恒:时间不是很长,两个多小时,但是到会的专家都谈了自己思考的观点,尤其是对我们这次名家邀请展,做了一种阐释。它的学术意义、艺术价值谈了自己的感觉,还有中国文字博物馆总体的这种建设,今后的发展提出有意义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这个展览的影响和宣传更加的到位,同时也让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加广泛。接下来,我们请冯书记给我们做个小结。

 

冯克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国家的,也是你们的。那么我们在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过程中,在挖掘开发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中,始终把中国文字的研究放在重中之重,同时把中国文字的表现也放在重中之重。我们开馆以后,搞了一系列的文字研究和文字表达形式的论坛和研讨活动,都是寄希望于通过一系列活动,推动中国文字的研究和中国书法的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字研究界和中国书法界的大力支持,大家也知道中国文字博物馆被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授予创作培训基地,被中国书协会授予创作培训基地,但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如何利用这一平台,面向社会,面向各位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来提供服务,其实我们一直在探讨和研究之中。那么今天在我致欢迎词的时候,就讲,第一是对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给予指点和指导,另一方面就是探讨中国文字博物馆如何为中国文字的研究,特别为中国文字的展示和中国书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今天我听到各位老师对这一届首届展示给予的评价和赞许,我非常感谢,给予我们工作中间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忠告,我感觉非常中肯,下一步工作的中间,一定要注意加以改进,我谢谢大家。那么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昨天到今天我已经表达这种意思,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文字研究的殿堂,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家的家,那么我们有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能够为中国文字学家和中国书法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感谢各位老师,并请各位老师始终如一关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如果你把它理解为家,请你经常回家看看、关照、关心、支持我们这个家的建设。谢谢大家。

 

刘恒:今天的座谈会到此结束。没有发言的同志简单的写一些文字东西,交给他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