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致力于守护与传承中华文字文明的事业中,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文博工作者,他以扎实的古文字学专业素养潜身于文字研究与传播转化工作;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淬炼本领,勤学笃行,贡献力量。他,就是文物征集管理部学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刘浩。
2022年8月,刘浩通过安阳市的“洹泉涌流”双一流大学人才引进政策进入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作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古文字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所学专长与博物馆的业务需求紧密契合,对于博物馆的知识转化和文化传播方面可谓所学恰适所用,是博物馆工作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三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脚踏实地,全心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文博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细致用心,常怀谦逊与敬畏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馆藏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文字,都是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和敬畏之心去研究……”进入博物馆工作的几年里,刘浩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博物馆业务紧密结合,无论是面对珍贵的文物,还是处理各类研究文稿、知识材料,刘浩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审核、校对、研究,力求每一个结论有据可依,每一处表述准确无误,确保经得起检验。
甫一入职,刘浩便全程参与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景观中的文字校对工作。特别是西侧公园的石质甲骨卜辞浮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尽可能地配合雕刻师傅的工作,只为确认每件石雕和释文都准确无误。这些汉白玉材质的浮雕一旦出现文字错误修改起来十分困难,需要整体打薄甚至用新的石材重新雕刻。为了不出现返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刘浩每天起早贪黑、头顶烈日和师傅们一起工作,及时指出每块浮雕在雕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终,这一景观获得了来自专家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二、学以致用,贡献专业力量
“能够学以致用,是我的一种幸运,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的舞台与归宿。”入职三年来,刘浩同志在馆内的核心业务领域贡献了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多项博物馆的关键性工作,不负引进人才的使命与大家的期望。
(一)文字资料严谨细致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特性,决定了文字资料必须准确严谨。刘浩先后参与了多项重要工作内容的知识文本的审校与核对任务:《文字墨影》墓志拓片释文校对;续建工程陈列展示材料、汉字公园石刻装饰内容的反复审核;《书契万象》新编图录的细致审校……尽管校对和文本工作时常枯燥而繁重,但他深知知识文本严谨的重要性,以“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态度,与其他同事紧密协作,仔细核对图文信息,始终做到精准无误,保障了知识文本的高质量,确保中国文字博物馆对外呈现文字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二)古文字科普传播深入而广泛
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知识却不易看懂的古文字为更多公众理解和喜爱?这是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刘浩积极响应工作安排,主动投身于古文字大众化普及传播实践。入职后的第二年,他开始接手负责广受关注的博物馆明星栏目——“甲骨文每周识字”的编发工作,力求将晦涩的古文字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栏目的受关注程度屡增不减。他还承担了《汉字古今》网站相关内容的修改与维护任务,《百字学甲骨》系列科普短视频的文本编辑制作,该系列视频共出品118期,积累了可观的传播流量与成效,被评为“2025年度河南文物全媒体传播优秀奖”。
(三)拓展社会服务维度
(刘浩同志作为专家讲解员为公众讲解汉字发展史)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将古文字专业知识延伸至博物馆以外更广泛的社会服务领域,由他把关的知识文本实现了学术严谨性与传播生动性之间的平衡,让古老文字走出博物馆,焕发出了新时代的亲和力。他积极参与了河南电视台新春汉字主题动画的文案策划工作,用动画形式展现汉字魅力;审校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安阳融媒联合制作的“吃瓜甲骨文”等趣味科普短视频;全程参与并负责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漫画栏目知识内容的把关,使专业严肃的甲骨文知识以轻松有趣的形式走近普通读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与了安阳市戒毒所组织编撰的《甲骨文100例》书稿的审读编订工作,严格把控内容的学术性与可读性。当了解到此书被河南省公安厅评为行业优秀读物,将在全省戒毒系统推广,能够借助汉字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为特定群体带来慰藉与启迪时,他感到了博物馆的工作为社会大众带来知识服务与享受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三、学术立身,投身科研实践
(刘浩同志在“中华文化符号宣介”主题研修班上作报告)
学术研究是中国文字博物馆重要功能定位之一,专业人员立足文博岗位,不断提升学术能力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进入中国文字博物馆后不久,刘浩便深度参与了《汉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河南省社科联重要省级课题,该课题是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殷墟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具体体现。作为课题核心成员之一,他全程投入,参与了课题大纲的初步构思与完善,承担了相关史料的广泛搜集、整理与分析任务,并认真参与撰写课题报告的相关章节。他在回忆起课题撰写过程时提到:“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科研思维和协作能力。”课题最终以“优秀”等级成功结项,并以公开出版专著《泽润中华》呈现大家的研究成果时,他深感学以致用是如此幸福与自豪!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术研究形成团队协作力量的重要性,以及专业科研服务于社会实践的成就感。此外,凭借在文字研究与项目执行中的积累,他还多次承担了部门省级课题申报材料的核心内容撰写工作。
在部门团队共同努力下,他还参与策划和申报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重点项目“‘汉字古今’——汉字数字化资源建设”,于2025年2月成功立项。能够参与推动这一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从设计走向实施,对他本人和部室都是巨大的鼓舞,也为后续工作明确了方向。
四、展望未来,前路光明可期
“中国文字博物馆给了我施展才华的机会,扎根于这片文化沃土,发挥自身所长并为古文字的传播而奋斗。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与支持,博物馆观众的认可与反馈,更是给了我前进的信心与无限动力”。三年后的今天,每每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甲骨金石,竹木典籍,文字刻画,依然会让他心头发热、感慨万千。他的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文博工作者在专业岗位上勤学苦干、默默奉献的缩影。
三年只是一个开始,像刘浩这样的博物馆专业研究人员,还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全心投入到汉字相关专业知识和前沿学术成果的普及转化工作中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更具活力、更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继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