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科研成果

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与蔡邕形象建构

[ 2016-04-22 ] 阅读:30787

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与蔡邕形象建构

 

杜纶渭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478

 

摘要: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系列书论是成熟的楷书技法类书,成为楷书的代称。盛唐之后书法文献中蔡邕的形象建构是围绕永字八法进行。在传世书论伪窜方面, 永字八法衍生衍生书论《九势》,为蔡邕传楷书笔法之实在笔法传授谱系书写方面,将神授蔡邕永字八法置于楷书笔法传授谱系之首,改写楷书传授脉络。由此,唐宋书法文献中完成了蔡邕八法传授之祖,甚至是笔法之祖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蔡邕;永字八法;九势;笔法传授谱系笔法之祖

 

绪论

唐宋书法文献是唐宋书法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历史书写中的形象建构可在史料批判中得到梳理,从而探寻形象建构过程、意义及其相关概念的历史变迁,于书法史的研究亦然。

此处的形象建构特指书法文献中人物形象的建构。书学人物的形象在传世书法文献编撰、流传中,其文本形象根据现实的需求不断地被累加、改写,形成不同空间时间的文本形象差异的过程,称之为书法文献中的形象建构。书法文献中的形象建构涉及五个方面传世书法作品流传或;传世书论发现或伪窜;书名、书品评价;相关人物故事,特别是笔法传授故事的编;笔法传授谱系的书写。这五方面存在内容的关联及层次深浅区别,但并非所有形象建构都同时包括这五方面,总的来说是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各层次上的建构。最终,这些被建构的形象将凝固为不同空间或时间范围的历史记忆。

其中,书法文献中蔡邕形象的建构值得关注。蔡邕,字伯喈,精通文学、史志、音律、天文、律历、书法官左中郎将,世称关于蔡邕在书法文献的材料,最早见诸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1]所言乃蔡邕在西晋的小篆书名。又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载: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2]蔡邕等书丹《石经》的书体,当为八分,而史书记载纷纭无定,或以为古文、小篆、八分三体,可以确定的是在南朝,蔡邕已兼善八分之书名。

以上材料一般认为是接近史实的一般铺叙,直到唐代,蔡邕形象出现了较大变动。盛唐张怀灌早期书论《书断》载:蔡邕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伯喈八、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3]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造也。……蔡伯喈,即飞白之祖也。[4]之后的《六体书论》中,蔡邕的形象被进一步建构,大篆者一,史籀造也。……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为其嗣。小篆者一,李斯造也。……李斯是祖,曹喜、蔡邕为嗣。八分者一,王次仲造也。……可谓蔡邕为祖,张昶、皇象为子,锺繇、索靖为孙。[5]盛唐之前书法文献中对蔡邕形象建构以张怀瓘书论为代表基本是通过对蔡邕书名、书品的累加完成的。蔡邕大篆、小篆神品,甚至成为八分、飞白之祖。关于这一现象,甘中流《蔡邕书法地位的变化与相关的历史问题》明确了蔡邕书法地位与初盛唐社会的文化关系。指出蔡邕书法地位提升及成为八分之祖乃唐玄宗锐意提倡八分,以及《石经》被确定为书学教材的结果。[6]而盛唐之后蔡邕形象的建构问题暂无专门论述。

检校唐宋书法文献,发现所传蔡邕书论、蔡邕笔法传授谱系传世技法类书论永字八法的内容、传授存在交集。

南宋桑世昌《兰亭考》卷四《永字八法》,首次明确出现了蔡邕传“永字八法”的记载:

蔡氏传授凡十二诀,永字第五,侧勒努策掠啄,先贤口授不形纸墨。张旭惟传永字,自后弘一切字法,无不该矣。[7]

唐宋间以“蔡氏”称蔡邕者,多见史籍,[8]且卷四《永字八法》中有“传授“一节,明言:“蔡文姬传云:八法,蔡邕授于神人。”[9]因而当指蔡邕无误。考其“蔡氏传授凡十二诀”,则或为北宋《崇文总目》中所录“《蔡氏口诀》一卷”,[10]已佚,未知成书年代,据《崇文总目》编成于庆历元年1041年),亦至少成书于宋初或更早。又元刘惟志《字学新书摘钞》则列“蔡氏传神授永字八法等论”一节,注云引自《法书苑》。

    明梅鼎祚东汉文纪》卷二十七中“蔡琰”一节有《蔡邕传永字八法集论》一篇,附在《蔡邕神授笔势》即《九势》之后。清官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三十二中有《永字八法》一篇,注蔡邕得之于异人

再者明清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日用类书更将蔡邕与“永字八法”广泛联系起来。如三才图会《鼎崇文阁汇篡士民万用正宗不求人全编》《五车万宝全书》《新板增补天下便用文林妙锦万宝全书》等皆反复强调“永字八法”为蔡邕所传。[11]

通过以上材料发现,书法文献中蔡邕传授永字八法记载应是定型于唐宋之间,而元明之后广为流传,甚至得到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可。这里,一个东汉书家传授唐代之后的楷书技法书论,指向的是一个深层次的形象建构。因此,本文拟围绕《法书要录》、《墨薮》、《墨池编》、《书苑菁华》、《兰亭考》等唐宋书法丛纂和类探究盛唐之后书法文献中蔡邕形象建构与永字八法的关系。主要解决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在唐宋书法文献中的地位,以及蔡邕关于永字八法的形象建过程及意义的问题

 

一、“永字八法”唐宋书法文献的地位

由于楷书的官方字体地位的确定及其应用的普及,和尚法的追求,技法系列书论成为唐宋书法文献中一重大类型,甚至是盛唐之后书论的主流。从时间顺序和内容发展上来讲,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技法系列书论可以分为笔阵图和“永字八法”两大系列。

“笔阵图”系列书论见诸《法书要录》、《墨薮》、《墨池编》及《书苑菁华》,包括传卫夫人《笔阵图》、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图》、《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等。其核心内容“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等以自然界具体物象比喻笔画形态,是一种“以形喻势”表达手法。相比之下,“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则明显摆脱了以具体物象喻势的层次,而是以高度概括的具有方向、轻重、形态含义的字词如“”、“勒”等,表达具体笔画的写法与笔势,从而“以势喻形”。

正是这种高度简练的表达方式,以及盛唐之后楷书书体的成熟,[12]使“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在唐宋时期成为相当成熟楷书技法书论。又在后世书论中不断发展、丰富。《四库全书总目》云:“古言六书,后明八法。于是字学书品为二事。”足见“永字八法”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从唐宋到明清书论,可以看到“永字八法”更多的是作为楷书技法类书论的代表以及楷书的代称出现的,甚至被誉为楷书书法的根本原则。[13]

“永字八法”之说,据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须知永字之法,必唐时书家相传已久,特至晚唐始著于篇。”[14]于今所见中唐韩方明《授笔要说》已备详述。

“永字八法”是以楷书“永字八种笔画写法,代表了成熟唐楷特有的笔法体系。其在中晚唐书论中逐渐细化,由“永字八法”的八种笔画写法至楷书偏旁、部件的写法,再具体到一字、一笔。同时,“永字八法”在唐宋书法文献中也涵盖了笔法、执笔、传授的内容,形成“永字八法”系列书论。

“永字八法”核心内容如传张怀瓘《玉堂禁经》,以图的形式展现楷书“永”八种笔画的笔势,分别是:侧、勒、弩、、策、掠、啄、磔。[15]并辅以诀,如《张长史传永字八法》中侧不患平,勒不贵卧。弩遇直而败力,趯当存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以锋轻。啄仓徨而疾掩,磔趞以开撑。[16]

韩方明《授笔要说》:

清河公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唯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以下并未知有前闻者乎……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17]

则“永字八法”又有“五执笔”,即上引文后“执笔”、“簇笔”、“笔”、“握笔”和“搦笔”把笔五种。又“五势”,见《玉堂禁经》中“钩里势钩弩势“衮笔势“儓笔势”、“奋笔势”五类笔势,为五种笔画和部件以及其相应字例和字势。九用,即《玉堂禁经》中所谓“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18]的九用笔法。可见中唐之时“永字八法”体系已近完备。

唐宋时期“永字八法”系列书论见诸《墨池编》和《书苑菁华》,涵盖技法类书论之大部。其中,如上文所见的论述、解释、推演“永字八法”的书论,包括《玉堂禁经》、《张长史传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永字八法详说》、《授笔要说》、《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翰林传授隐术》、《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称之为“永字八法”核心书论。另将文本中明显受“永字八法”技法和点画系统影响,继承“永字八法”点画名目和结构体系具共同的话语系统的技法类书论,如传唐太宗笔法、《笔法诀》、传智果心成颂》、李阳冰笔诀等称之为“永字八法”衍生书论。[19]   

考察“永字八法”的核心图谱和书诀其衍生的一系列书论,我们可以肯定唐宋书法文献“永字八法”一种系统的楷书技法书论。又“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在技法类书论的广泛深入的影响,“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已经成为唐宋书法文献中成熟完备的楷书技法类书论占据核心地位,是楷书技法的代表。

 

二、蔡邕形象建构永字八法

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是成熟的楷书技法类书论,是楷书技法的代表。盛唐之后蔡邕形象的建构是围绕“永字八法”,通过传世书论和笔法传授谱系的书写两方面进行的。传蔡邕《九势》继承了“永字八法”点画系统,是“永字八法”衍生书论。关于蔡邕的笔法传授谱系是通过《九势》中“神授”蔡邕的传说,将蔡邕置于“永字八法”传授谱系之首,从而完成了蔡邕“八法传授之祖”,甚至是“笔法之祖”的形象建构。

(一)《九势》与“永字八法”

《九势》在传世伪托蔡邕书论中,因其所叙书学原理、美学思想及用笔技巧颇有见地,故而影响最深。前人已将其辨伪,无疑。《九势》是蔡邕形象建构在传书论伪造方面的代表。

现传《九势》有南宋陈思《书苑菁华》[20]和元刘有定《<衍极>注》[21]两个版本。《书苑菁华》本作《九势八字诀》,因其后“八字诀”部分与“九势”部分前后无干,乃后人窜入,故“八字诀”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两种《九势》文本存异而核心内容基本一致《九势》文本代表性用语为对象,考察其在唐宋书法文献中文本来源,发现《九势》用词习惯,特别是其中相当的关于笔势的用语是“永字八法”系列书论所特有的。《九势》系“永字八法”衍生书论。这也正是后世多有蔡邕传授“永字八法”记载之由来。

1关于“疾”“涩”

《九势》两本中多次出现“疾”与“涩”,甚至对举,如“疾势,出于啄之中,又在竖画紧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其主旨无非是在书写速的同时,用保存笔画的质量。

书法文献中对书写速度关注早,多称,如传王羲之《草书势》:

疾若惊蛇失道,迟若渌水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22]

至孙过庭《书谱》,已有了对书写速度和笔画质量关系近乎完美的阐释: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23]

“永字八法”系列书论开始将“涩”纳入讨论的范围,如《白云先生书诀》、《唐太宗笔法诀》、《拨镫序》,所追求的是“迟涩”的效果。传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甚至将“疾”“涩”并列归纳: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笔。……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偏宜寂静。[24]

根据以上材料,尚不能判断“疾”“涩”成为一对并列关系出现的具体时段,但是郑杓《衍极》,以及刘有定注文则通过“疾”“涩”明确了《九势》与“永字八法”的关系:

    疾涩之分,执笔之度,八体变法之玄[25]

今世传蔡氏所授法,曰虚掌实指,腕平笔直;疾磔暗收,遣笔阴阳势,出字八法。夫仄笔者,左揭腕,簇锋著纸为迟涩,回笔覆踪是峻疾。勒笔者,鳞笔右行为迟涩,回笔左勒是峻疾。努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迟涩,弩锋下掠是峻疾。笔者,蹲锋於努画中,衄挫取势为迟涩;得势险激,左出是峻疾。策笔者,抢锋向上为迟涩,左揭腕而掠是峻疾。一云策笔者,抢锋向左为迟涩,回笔仰策是峻疾。掠笔,阙。啄笔者,左卧笔挫锋向右为迟涩,右揭腕左罨是峻疾。磔笔者,紧驭战行为迟涩,势磔掣右出是峻疾。峻疾为阳,迟涩为阴[26]

郑杓、刘有定认为“疾”“涩”是理解“永字八法”八种笔势的不二法门,而强调“疾”“涩”的蔡邕书论是“永字八法”所衍生。

   2.关于“永字八法”中的点画、笔势名目

“永字八法”集中描述了成熟楷书的点画、笔势名目。其中见于《九势》就有“勒”、“趯”、“掠”、“啄”、“磔”五种,而“永字八法”系列书论所特有的关于笔势的名目,如、““鳞种也在《九势》中出现。下面就这种点画、笔势名目在书论中的分布状况作简要分析。

第一,关于“”。“啄”在书论中最早用来表现鸟啄的动态,如传梁武帝《草书状》抽如雉啄,点如兔掷。[27]“永字八法”系列书论中,“啄”基本已经固定为一种点画、笔势名目,如传唐太宗《笔法诀》中的“啄须卧笔而疾罨”[28]

下一篇:秦汉虫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