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展览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展览 | 最新展览
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 ——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汇报作品展开展
      秋风丹桂香千里,红叶映霞画意浓。10月30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汇报作品展开展。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承办,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产业研究中心、杭州壹品艺术空间协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晓明,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汉字艺术家濮列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教授杨涛,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高天民,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忠文,教授,硕士生导师,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焦会生,中国文字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韩英杰,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主任段艳琴,四川省隆昌市文广体新局局长黄有全,四川省隆昌市电视台台长魏大彬,四川省隆昌市文化馆馆长林映忠,四川省隆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廖斯民,四川省隆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余腾建,四川省隆昌文广体新局办公室副主任李德峰,湖北玉福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玉福,文化学者《艺术地带》杂志主编谢海,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永刚,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顿子斌,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策划人王勇,湖北省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汪义侯,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魏鸿雁、郭怀玉,汉语海外传播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同利出席开幕式。本次培养项目结业作品展的34位学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中国文字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韩英杰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八年多来,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功举办了多次高规模、高水平的精品展览和大型书法赛事及学术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把弘扬优秀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的讲话精神,中国文字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举办“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汇报作品展”。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更好地引领和促进汉字水墨艺术的发展。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在开幕式上表示,今天我们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既传承了历史又开创了历史,这是一次古今的碰撞,具有开创性。首先是开创了汉字艺术的教学,只有教学才能使汉字艺术发展传承下去,才能有更远大的未来。其次是培养了40余位优秀的汉字艺术的青年艺术家。我们希望汉字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也希望学员们在未来的艺术和创作发展中做出更多的努力。           课题项目主持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晓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表示,我们经历了一次新的长征,从杭州到武汉经历了三个月时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态度非常高昂,这是汉字艺术、汉字水墨给予我们的力量。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让汉字水墨能够成为传播艺术的方式进行推广,进行人才培养。在这一次的国家基金项目中,我们得到了实践,也印证了非常多的学员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我们希望所有学员能够一如既往地把汉字艺术发扬光大,也希望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艺术创作将这项事业推广出去。           湖北省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汪义侯作为学员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他首先对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为学员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契机表示感谢!他表示,汉字水墨艺术课程的学习是学员们的一笔巨大人生财富,尚略山水间,得意进德修业;笔墨处纸间,感悟汉字艺术之玄妙。导师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宏博的艺术知识和高深的创作水准,让我们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当代的汉字水墨艺术之旅,这是我们艺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必将为今后的艺术道路以持久的滋养。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为汉字艺术的蓬勃发展继续努力前行。         随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为“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汇报作品展”的34位学员颁发收藏证书。           王晓明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冯克坚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濮列平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冯克坚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杨涛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冯克坚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谢海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冯克坚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刘永刚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冯克坚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顿子斌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冯克坚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王勇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冯克坚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最后,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并一同参观了展览。       领导和嘉宾参观展览。       该展览汇聚了50多位中国汉字水墨国家交流高级创作家的水墨艺术作品,既展示了当代书家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完美诠释,又融合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时代气息。展览时间为2018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                                                                        
日期:[ 2018-10-30 ] 阅读:4315
《枕语——中国古代瓷枕展》开展
    8月1日,“枕语——中国古代瓷枕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三楼南厅特展一厅开展。展览由中国文字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办。         枕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卧具。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中的枕包含瓷、玉、石、铜、木、皮、布等各种不同材质。隋唐是瓷枕的草创时期。宋金时期,瓷枕艺术进入全盛,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登封窑等众多窑系都有生产瓷枕,出现了兽形枕、腰圆形枕、长方形枕、八角枕、如意形枕、枕面出檐的长方形枕等众多造型。元朝以后,瓷枕生产渐趋衰落,至20世纪最终淡出历史舞台。因此,中国古代遗留最多的是以陶瓷枕为代表的硬质枕头。         像瓷枕这么硬的枕头,古人真的会用来睡觉吗?据考证,最早的瓷枕出现在隋代,专门作为陪葬使用,唐代之后,瓷枕发展成为日常实用寝具,置于床榻之上。若是夏季,瓷枕冰凉清透,适合用来纳凉消暑。瓷枕是硬枕的一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睡硬枕的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创立者钱镠。他勤于军政,为保持警惕之心,以圆木作为硬枕,如果睡熟头就会从枕上滑落,立刻惊醒。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之句,其中的“玉枕”,指的就是瓷枕。           瓷枕的使用方式并非直接将后脑勺枕于其上,而是把脖子枕在上面,凉爽之余,还可保持发髻不乱。或者以手支颐,斜靠在瓷枕上,也是不错的休憩方式。除了作为寝具的瓷枕以外,还有一类体型较小的瓷枕用于诊脉,称为脉枕。     1992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香港著名文物鉴藏家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200余件,此后经由不断征集,现藏枕700余件,是国内博物馆甚至是国际博物馆之最。此次展览展出了110余件馆内藏枕,以瓷枕为主体,将枕的历史、枕上诗书画、枕上故事和枕中技艺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那些湮没已久的历史记忆。     本次展览时间截止至2018年11月1日。 
日期:[ 2018-07-31 ] 阅读:5444
拓之魅 墨之香——洛阳古代碑志拓片及文物展开展
    4月18日,“拓之魅 墨之香——洛阳古代碑志拓片及文物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三楼特别展览一厅开展。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程永建为我馆工作人员和观众解读本次展览。东汉建宁二年肥致碑名相狄仁杰撰文书丹的墓志北宋名相富弼墓志棺盖司马光撰文颜真卿所书墓志张旭所书墓志刘墉所书碑文展厅局部  4月18日,“拓之魅 墨之香——洛阳古代碑志拓片及文物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三楼特别展览一厅开展。展览由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偃师市文物旅游局、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协办。本次展览展出从洛阳出土的历代碑刻、墓志拓片中精采慎择百幅,时代从东汉至民国时期。展出的拓片中不仅有东汉建宁二年肥致碑、西晋壁雍碑、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志、名相狄仁杰撰文书丹的墓志、北宋名相富弼墓志等皇亲国戚、国之重臣的墓志,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贵族、百姓墓志,更有唐代大书法家“草圣”张旭、“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徐浩等大家所书墓志,还有明清时期书法大家王铎、刘墉等人作品,民国元老章炳麟、于右任、吴昌硕等三人撰、书、篆盖的墓志,被称为民国时期“三绝”墓志。同时,还展示了部分洛阳地区出土汉代带字陶仓等文物。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程永建介绍说,习总书记号召“让文物活起来”,一个是让库房的文物与观众见面,另一个就是通过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行文物的展出。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同举办了本次展览。本次展览分为汉魏风骨、盛世华章和妙笔梦录三个部分,选取了洛阳考古出土的从东汉到民国时期的碑志拓片近100幅,另外还包括一些带有文字的陶器,时间跨度有1000多年。通过墓志碑刻的出土文物,既可以对历史进行补充,也可以进行更正,是研究和复原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同时墓志碑刻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中国文字发展的脉络,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字具有很大的帮助。  洛阳作为千年帝都,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近代以来,洛阳发现、出土的历代碑刻、墓志数以万计。这些碑刻、墓志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历史地理、民俗世故、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等,从中可以看到历史朝代的更迭、兴衰。同时,碑刻、墓志更是一座表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汉隶魏碑,唐宋楷书,无不精妙,蔚为大观。一幅幅拓片,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记录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走近展览,您将感受到汉魏风骨、盛世华章、妙笔梦录之拓之魅、墨之香。本次展览时间截止至2018年5月18日。
日期:[ 2018-04-17 ] 阅读:5290
砖画青史——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宋金雕砖展开展
   11月10日上午,砖画青史——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宋金雕砖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三楼南厅开展。     观众在壁画前驻足参观。     观众仔细观看砖雕图案。     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          11月10日上午,砖画青史——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宋金雕砖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三楼南厅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      大约十世纪末至十三世纪的宋金时期,河南、山西、河北等中原地区流行一种仿木结构雕砖壁画墓。墓内的砖雕、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用砖雕假门假窗、家具桌椅、宴会美食、乐舞杂剧、车马出行等,营造主人出生前的生活环境,即仿阳宅建阴宅,来表达后辈子孙“永为供养”的孝心。洛阳一带就发现了多座这一时期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其中以关林庙北宋墓和史家屯金墓两座最为精彩。      本次展览就以此二墓中的雕砖为主,辅以同时期其他墓葬的雕砖和壁画资料。展览分为永为供养、孝乃身本、美好祈愿三个部分,包括宴饮、乐舞、出行、日常家具和生活用品、“二十四孝”、婴戏、吉祥花卉等题材共计106件(套)精品,是了解宋金时期历史文化和习俗的珍贵资料。      展览时间截止到2018年1月16日。    
日期:[ 2017-11-16 ] 阅读:4362
雕刻百工 炉捶万物——福建博物院馆藏雕刻文物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
  7月13日上午,雕刻百工 炉捶万物——福建博物院馆藏雕刻文物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     展厅局部。     展厅局部。     玉雕。     牙雕。     木雕。     木雕。         7月13日上午,雕刻百工 炉捶万物——福建博物院馆藏雕刻文物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是福建博物院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两馆进行的文物交流展,是两地文化的一次重要交流。     中国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就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并孕育出对雕刻艺术的创作和审美观念。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可知,先民在原始社会中已运用大自然中的石、玉、牙、木、骨、角等材料,制作出实用性或装饰性的器物。明代以前,雕刻工艺迭有兴衰,明中叶以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雕刻技艺日精月益,最终得到“仙工”的赞誉。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厚的地方人文特色,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千百年来,福建历代不乏能工巧匠,并逐渐形成以雕刻、陶瓷、漆器等为代表的地方工艺美术,诞生出一大批享誉海外的工艺珍品。     本次展览汇集了包括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等在内的122件(套)雕刻艺术作品,既代表中华民族的共性风格,又凸显浓郁的地方特色,凝聚着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展览分为石雕艺术、玉雕艺术、骨角牙雕艺术、木雕竹刻艺术、果核根雕艺术和金属雕刻艺术六个部分,文物历史跨越先秦至近现代。观众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南宋寿山石雕舞俑、明叶向高白玉镂雕水仙花顶发簪、清莆田工透雕黄杨木字画凤镇、民国林清卿刻山水人物板溪田黄天然扁方章材等文物,引领观众充分感受古今雕工们的情感和理想,尤其是那种沉默中雕刻百工、造化万物的张力和雕刻人生的神奇的艺术魅力。展览时间截止至10月8日。
日期:[ 2016-07-12 ] 阅读: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