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展览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展览 | 最新展览

中国青海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展--内蒙古篇

[ 2011-12-01 ] 阅读:3701

    辽阔壮美的内蒙古大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劳动、生息的摇篮和沃土。从七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草原先民便在这里创造着原始文明。新石器时期,这里又出现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明,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文化遗址犹如满天星斗,被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随着气候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游牧文明开始在这里孕育。商周以后,这里逐渐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见诸史乘的天之骄子,前后承继,创造出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类文明。

    人类进入文明史的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各民族如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民族都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些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

    此次展览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举办,主要展示匈奴、鲜卑、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民族历史文物。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在文物那风姿绰约、熠熠生辉的表象下面,揭示出人类文明的源起和积淀,揭示出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华文明的不朽贡献。

 

 

单元文字:

匈  奴  族  

 

    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北方草原上匈奴族兴起,到秦汉之际,匈奴迅速强盛,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大漠南北的草原游牧王朝。东汉初年,匈奴再度强盛,稍后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东汉称臣,北匈奴在公元91年被汉军击溃并西迁,匈奴政权瓦解。

    食肉饮酪,衣皮革,披旃裘,居穹庐,是匈奴族畜牧业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匈奴地跨大漠南北,是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迄今尚未发现匈奴有文字的物证,但匈奴语言词汇丰富,有很多语汇在两汉时用汉语音译被保存了下来。

 

鲜  卑  族

 

    鲜卑属东胡族系,公元前1世纪初,东胡被匈奴击溃,余部一支退守鲜卑山,自称鲜卑。拓跋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其发祥地在大兴安岭,后不断南迁,公元386年拓跋珪开魏国基业,建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史称“北魏”。而后又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再后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推动了中华各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随后出现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鲜卑的经济生活仍以畜牧业为主,也兼营狩猎,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鲜卑的文化是开放性的,南迁后,大兴佛教,兴建佛寺等。

 

契  丹  族

 

    契丹族属东胡族系,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公元4世纪前后游牧于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916年称帝建元,定国号“契丹”,后改称辽,与北宋对峙,统治中国北方。辽王朝在中央设立南北面官制,制定成文法典。1125年金灭辽,1218年余部西辽王国为蒙古大军所灭。

    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开创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黄金时代,创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他们在与中原文明、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中,善于学习,博采众长,用勤劳智慧创造了我国北方200年的绚丽华章,为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女 真 族

 

    女真族是由唐代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的,五代初年辽灭渤海之后,黑水靺鞨改隶于辽,从此遂以“女真”之名见诸于世。辽王朝把女真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两部进行统治。生女真在首领完颜阿骨打带领下抗辽,于1115年建立“金”政权,继而灭辽、北宋,在1234年为南宋联合蒙古军队所灭。其后,女真仍活跃在东北地区,明末,除女真号,自称满洲,并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女真从事游牧业的同时,还从事农耕、冶铁业等,着力吸收发达的汉、辽文化,为己所用,并有所创新。女真人依照汉字和契丹字,创制了女真文。

 

党 项 族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共分为八部,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公元1038年,党项拓跋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史称“西夏”,于1227年被蒙古军所灭。西夏国处于草原、西域和中原地区相互联系的地带,使得这里成为多种文化交流汇合的地区。因此,中原的汉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及西方文化都对党项族有深刻的影响,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明。

    西夏在元昊时期就仿汉字创制西夏文,一字一音,共六千多字,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为方便使用还印行了字典。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

 

    蒙古族属东胡族系蒙兀室韦一支。唐代游牧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后西迁至鄂嫩河源的肯特山一带,逐渐成长壮大,先后臣属于辽、金王朝。12世纪末蒙古乞颜部杰出领袖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其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平西夏、金朝,远征中亚、东欧。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登汗位,建立大元王朝。1276年攻灭南宋,定都大都,上都为陪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蒙古人最早用畏吾儿字书写蒙古语。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了八思巴字。

 

 明清至今的蒙古族

 

    1368年元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蒙古族从中原退回蒙古草原,史称北元,与明王朝成南北对峙之势。清初1636年始,新兴的满族逐渐统一蒙古各部,在蒙古草原推行盟旗制度。

    经明清两朝至今,蒙古民族仍然是中国北方草原的主体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体,并发展多种经济。蒙古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在保持草原游牧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绚丽多彩。他们为建设中国北部边疆、繁荣民族经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