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甲骨学堂 | 校园活动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四)

[ 2020-03-21 ] 阅读:12623

亲情一家人(一)


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义无反顾冲上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逆行奔赴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感动你我。我们的祖国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大家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的最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的《发现汉字之美》主题课程,就来和大家聊聊《亲情一家人》。本期我们先来和大家聊聊“父、母”二字。

家是崭新的起点,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你人在哪里,心在何处不管你走到海角,还是天涯,家里始终有一个惦记你的母亲,一个思念你的父亲。

我们先来看看无微不至、含辛茹苦的“母”爱。

1

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金文里都像一位端坐的母亲。与古文字“女”字不同,“母”字的胸部有两个点,特别强调母亲的乳房。这可能与母亲的重要职责—生儿育女有关。小篆“母”字基本沿袭了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只是为了便于书写,把表示乳房的两点写成了两个短横。隶书“母”字是小篆“母”字逆时针旋转90度后变化而来的。原本纵向表示身体的部分变成了一横,原本横向表示乳房的两短横变成了纵向的两点。

2

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无论你走到哪里,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一直伴着我们成长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爱无言的“父”爱。

许慎《说文解字》:“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以至于“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成为旧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那么,父亲真的是一位手里天天拿着棍棒的、动不动就教训人的人吗?要想找到答案,还得从古文字中寻找证据。

3

 上图是“父”字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从上表中甲骨文“父”字的字形来看,确实像一只手拿着棍棒的样子。但关于“父”字还有多种解释,比如罗振玉先生的持炬说(《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刘心源先生的主字说(《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一);高鸿缙先生的抽象物说(《中国字例》第三篇);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持斧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中所见之殷代社会》),认为“父”乃斧之初字。

4

商代金文“父”

考古发现,人类很早就会把石头加工打磨成斧头一类的生产工具。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发现一件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缸,外壁绘有彩绘图案,其中就画有一把竖立的石斧。同时,石斧在考古工作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文化遗存。

5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6

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我们认为郭沫若先生持斧说,更接近“父”字本义。

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母亲怀抱的温暖,来自父亲无言的关爱。

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为祖国而努力拼搏,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吧。

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亲情一家人(二)》,将对“兄、弟、家”等字进行详细讲解,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