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科研成果
试探甲骨文生僻字之隶释
  作  者 简 介       刘树萱,男,字翰清,号明轩居士。1939年2月生。河南安阳人,毕业于中国名校“哈军工”大学本科。曾参于首脑国防工程设计及施工;曾任我军装备部驻上海(华东六省一市)军事代表处军事代表。从事军事科研、设计、定型、军品定购、结算、检验验收等兵工事业15年之久。兵工高工专家组成员。荣幸会见最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5次之多。转业国家大型二类企业,系厂党委委员、机关党支部书记、厂纪委书记兼人劳处和组织干部处处长等职至退休。     现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古文字研究学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艺委会委员、北京墨都书画院常务高级理事、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兼客座教授、江都书画院特聘一级书法师、安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兼甲骨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自幼酷爱书法,胡益轩老师启蒙,主功欧楷、汉录,八十年代学书四年,师从徐学萍,任治国、刘继贤等亲教面授,始步入书法正道,有所深悟。尤对故乡“殷墟”甲骨文情有独钟,对照拓自朝摹暮临,追寻古韵。古人去:“最有益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一日曝十日寒”常常深夜不眠,研习隶释。达痴迷程度,十三年如一日,视甲骨文为消烦、解闷、消遗之良药。     花十年时间,将12部名人巨著汇编一起,拓宽了甲骨文可释字数,解决书家正确选字,查字犯愁之难,是书法家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甲骨文集成字库》即将出版问世。一甲多形、附释文、附其索引,是书家 得心应手,便捷速查的好帮手。     作品以隶书甲文书法擅长,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及日本、加拿大、韩国、巴西、新加坡和港、澳、台地区等国际赛事中入展、获奖、入编,并散见专业报纸刊载或被国内外机关单位友好人士百姓们所收藏。        中国书协主办“首届云南普洱茶乡书法”全国展(入选入编)并赠作品集  0611     河南省书协主办第16、17、18届群众书法展(优秀奖)三头  07-09     中国书协中央机关主办第二届中日议员公务员国际大展(入展)并赠集  1008     第六届“四方杯”国际书法美术作品大奖赛(金奖)  0705      毛主席“延安文艺……讲话”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大赛(一等金奖)  0705      “金长城杯”全国书画大展赛(金奖)  0309     第二届“盛世中华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0508     “爱国杯”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  0511     第一届“国立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  0507     纪念“颜真卿逝1220周年”全国展(金奖)  0507
日期:[ 2016-04-22 ] 阅读:6040
书史印迹——宛平大小米
书史印迹——宛平大小米 马其伟   摘要: 提到书法史上的大小米,除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有此美誉之外,“晚明四家”之一的米万钟与清初米汉雯亦有“宛平大小米”之称,他们实为祖孙关系。宋代“大、小米”与宛平“大、小米”在诗、书、画、印诸多方面皆有很深的造诣,本文重点梳理宛平大小米的书画交谊圈,通过其交游(特别是书法交游)看其书法思想的形成,其次,论述与评析明末米万钟与清初米汉雯书法特色,最后评论二人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以便更深入研究“宛平大小米”之书艺。 关键词:大、小米    交游    书法    影响   “宛平大小米”—明末米万钟与清初米汉雯   米万钟小像 《西峰地方志》 米万钟(1570—1631)[1],字仲诏,陕西安化(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万历乙未进士,三十六年授六合令,“仁明慈惠”兼“水镜慈母”之称,有石癖,似南宫,其书画亦妙絶一时,时有“邢张米董”之称,又云“南董北米”。[2]有关米万钟的字号之来源,倪元璐在《诰授中大夫太仆寺少卿米友石先生墓志铭》中记曰“由晋阳徙关中,累功官金吾尉,数传为赠公文学文学生,赠公玉即公父也。并以公贵累赠至中大夫,自公父始,由关中徙京师,生三子,公居仲,名万钟,字仲诏,以好奇石,故号友石。[3]晚明的米万钟不仅雅号山水花竹之绘事,尤喜好奇石,行草书法亦与董其昌相齐名,著述颇丰,有《篆隶订伪》、《澄澹堂诗文》等。   米汉雯,为米万钟之孙,“字紫来,宛平人,顺治辛丑年进士,书画仿米南宫,工金石刻。”[4]汪士祯《香祖笔记》记米汉雯曰“号秀岩……万钟之孙,举博学鸿辞,官侍讲,多技艺,工书画。”亦有史料记载“宛平大小米”为宋代书家米芾之后,民国《长葛县志》云“米汉雯,顺天宛平县籍,陕西安化人。米元章之后,米万钟之孙。”[5]米汉雯书法较之米万钟,其“米书”韵致较为明显,结体疏朗,笔墨酣畅,秀劲而爽快。   米万钟“勺园雅集”与“诗石会友”   有关米万钟的交游,主要有董其昌、李日华、黄辉、吴文仲、叶向高、刘荣嗣、薛冈、范景文、邹迪光、吕维祺、袁中道、李本宁、胥子勉、陈良楚、冯有经、区大相、胡蛟之等。米万钟不仅以“书画交友”,亦以“诗石会友”。 米万钟之勺园是极其有名的,袁中道《珂雪斋集》中《七夕集米友石勺园》诗中记述到“闻说园林胜,虽忙也爱游。到门惟见水,入室尽疑舟。綦舃凌香雪,尊罍映绮流。藕花犹自好,宋玉漫悲秋。”[6]一些名士亦雅集其园,形成很有特色的交游现象。米万钟好友吴彬曾为其绘《米氏勺园图》,其中有王铎《米氏勺园》、来斯行《九日集勺园》、王思任《题米仲诏勺园》等人的相关题跋诗,可以窥探他们之间的交游往来,又来斯行《搓庵诗集》中有《九日,米仲诏寅丈招饮白园不赴分韵得咸字》诗,记云“胜地逢佳节, 名贤萃籍咸。引流看委曲, 累石诧唆岩。高树云堪驻, 幽房草不艾。追随殊未得, 深自愧尘凡。” 从这些题跋可以看出米万钟亦与陶允嘉、来斯行、王思任等越中人士的交往记录。   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米氏勺园图》的相关流传,从其孙米汉雯的老丈人王崇简的题跋中可窥探一番,王崇简(1602-1678),字敬哉,一作敬斋,顺天府宛平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顺治三年授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历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弘文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谥文贞。有《青箱堂文集》、《青箱堂诗集》传世,题曰:“吴文中昔馆于米友石先生家最久,为图《勺园卷》,极备,予(王崇简)尝游览园中,此图诚不诬,迨甲申变后一望荒烟白草,无复遗构矣,市儿偶以此卷求售,以数千钱易之,当季风景宛然在目,友人复以文中所图勺园大幅相贻,亦先生家藏者,因归先生之孙紫来,以存先世之遗,紫来名汉雯,吉士仲子,予婿也,因□记之,顺治丙申(1656)秋仲王崇简识于家舫,时漏二更矣。”[7]吴彬颇受米万钟赏识,当然不仅仅是二人绘事上的互赏,吴彬在《山阴道上图》跋云:“米仲诏先生才品高古,其绪业直驾襄阳氏而上,寓内仰止者,袭其书画词瀚,不啻珙璧。余幸神交于辛丑(1601)冬,识荆于丁未(1607)岁,顷先生拜邑侯之命,治古棠,以此长卷索图,图虽勉汇晋唐宋元诸贤笔意,然政恐莫肖古人风韵之万一,而类乎东施效颦,丑态尽露,觌者无不捧腹而遁。先生无亦嘉其志向,遂授一匕刀圭俾之鲜容,生平愿足,又奚敢望西子哉!则先生以谓何如如,先生必曰‘妍媸者本来面目,孰能点化?’若欲脱胎其匿迹□修深惟未孩之际,先生意在斯乎?时万历戊申(1608)岁冬日,枝隠生吴彬识。”[8]吴彬不仅赏识米万钟之才品,对其书画词瀚诸多方面更是佩服之致。可见二人之交情非同一般。至于王崇简,通过与米汉雯的这层关系,王氏藏得并欣赏米万钟之书画也显的更为便捷,其在《米友石先生诗序》中道“及公子吉士为文字交,复得读先生之诗文,间得其书画,以夸耀与人。[9]王崇简以得到米万钟的书画而夸耀与人,从侧面也反应出米万钟书画在明末的影响之大。     南京博物院藏 据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记载其与米万钟会于京师之事,“八日小霁,项于蕃来,出余旧所图扇。已为董思白题云‘今士大夫习山水画者,江南则梁溪邹彦,吉楚则郝黄门楚望,燕京则米友石,嘉兴则李君实,俱寄尙清远,登高能赋,不落画工蹊径,余并得受交。’亦称知者邹彦吉,名迪光,曾握兵使者节驻吾嘉,寻弃官,隐郝名敬,字仲舆,余座师也。辛卯之役,余文跅驰甚先生,独犯格录,余且曰:天下那得如此好,秀才米友石为铜梁令,辛丑(1601)与余会于京师邸舍,数公俱豪达,天下群走,其望余闷闷守一丘一壑,董公概为比数,亦以此道寂寞,不妨多为鼓吹耳。”[10]通过李日华的日记,米万钟与邹迪光诸公的山水画已声明远播,且极受董其昌的赏识。 此外,吴彬及邹迪光曾为米万钟“勺海堂”及“翠葆楼”题写匾额。从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中又有这样一个记载“逾梁而北为“勺海堂”,吴文仲篆,堂前怪石蹲焉,栝子松倚之其右,为曲廊,有屋如舫,曰太乙叶周遭皆白莲花也,东南皆竹,有碑曰《林于澨》,有高楼涌竹林中,曰“翠葆楼”,邹迪光书。”[11],   目前所查到米万钟交游的资料,大多是以其与友人“勺园雅集”及“诗石会友”为基础的,叶向高《苍霞续草》卷五之《米仲诏诗序》云“谈者往往置仲诏于机,云羲、献、辋川,松雪及其家海岳父子间……顾时从枕上念生平交游,如仲诏者,不可多得,当余秉政日未尝有一言,推毂仲诏,即仲诏亦未尝有一言少望于余,迨余解组,而仲诏载酒远送,不胜师弟之情,余之愧仲诏深矣,悲天涯之远,隔叹握手之无期,聊述数语以践河干之诺,至于仲诏诗,清新俊逸,超绝蹊径。称其为人,定当与其书画并传不朽。”[12]米万钟善诗,且经常以诗会友,对其烂漫书风的形成不无影响。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 米万钟好友余正垣[13],著《昔耶园集选》一卷,其中收有七律一首:《庚午九日米仲诏先生招登漫园新楼分得“河”字,余即以翌日南归》,诗曰:“北海尊前又和歌,南州有客愧羊何,人心自向层楼远,秋色偏于九日多,带旭看花寒欲破,随云度雁影相和,将离不及园亭水,迢递潺潺到御河”。庚午九日即崇祯三年重九(1630年)。米万钟经常以诗会友,并结识很多诗书画皆善的名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吴之龙,其“字雪门,歙人,生有异资,读书十行并下,早岁能诗,稍长游武林,遂居钱塘,从葛寅讲学湖南,有英流之目,谒选得光禄丞。与米友石、刘半舫(荣嗣)倡和诗,迅发老健,还隐西湖,结“竹阁社”,四方词人归之。”大可想像他们雅集时“以诗入书”的情景,这种潇散的雅集方式也是晚明盛行浪漫主义之风的不同呈现。   汤宾尹曾诗评米万钟有“六奇”,其《睡庵稿》《诗集》之《米仲诏赠言倡和有序》云“初以四奇诗赠仲诏者,曰米家□、米家灯、米家石、米家童,园与石忆在邸,曾经游览灯也、童也,偶未之见。想予斥归后,所有事摇摇引予怀赏弥渴,然终以未临实际,不敢擅评。至后増六奇,曰诗,曰文,曰书,曰画,曰赏鉴,曰印章。六事者,予之服膺仲诏久矣。群英竞倡艳企滋兴为步韵言。”[14]对于米万钟之才学,汤宾尹丝毫没有掩饰其钦佩之心。此外,透过汤宾尹的《诗集》记载,这些文人日常雅集很是频繁,其中汤氏有一诗《夏日汤太史嘉宾招同诸君子社集草桥别墅四首有序》云“夏四月二十有二日,社集城南草桥徐中贵别墅,先是民部张孟奇,武部徐鸣卿肇会西郊李园合。凡若而人为仪部黄贞父,太史汤嘉宾,明府米仲诏,武部邓玄度、毕孟侯、蔡敬夫,同举刘百世、陈元明、韩孟郁泊不安应征,盖邾莒之赋,亦既悉率以从矣。”[15]又《张孟奇、徐鸣卿招同黄贞父、米仲诏、邓玄度[16]、毕孟侯、蔡敬夫、李伯远、刘百世、韩孟郁集李将军园,分得苍字》王侯美宅偏能空,冠盖闲游也学狂。角奕共争生死地,品茶聊试是非场。楼临四野观为大,天入三春色正苍。选胜呼朋真得意,严城落日总谁忙。[17]不仅如此,米万钟亦是喜好交友之士,经常招饮诸名士于自家园中,有诗《闰夏芒种米仲诏招集勺海堂,同邓泰素、谢于宣、王元直、冯足甫、周承明、王秩甫、王心之共赋得“居”字限七言律》记曰“四围青霭水为居,玉埒金铺恐不如。客许赏花池面酒,鸟催布谷历头书。蜃楼海幻疑成市,画舫桥通别有渠。自比黄杨蓬阨后,愿将枯朽待吹嘘。”[18]汤氏《米仲诏还县》云:“随牒来朝者……对意频上饮光楼。”[19]亦见汤氏与米万钟交谊之深。 故宫博物院藏 米万钟癖于石,且以石会友,米万钟有好石之癖,孙奇逢《题柴宗之石卷》云:“人有言事若可传,多具癖,癖于山,癖于水,癖于花木,癖于琴棋,癖于仙、佛事。虽不同,而其所系恋而不能割,皆癖也,往闻米元章癖于石,迩米友石亦如之夫,岂其苗裔耶,易曰其介如石,朱子曰介如石理素定也,元章等之癖于石也,吾不知其理之素定者何如,倪玉汝黄石斋其石,亦名于世,人宝之如拱璧。所谓其介如石者,殆其人与子友宗之亦有石之癖,予家有一幅宗之临摹,宛肖其笔,所摹诸家之石汇为帖,俾予弁其首,予题曰石言乎,介而附数言。”[20] 米芾有“石癫”之称,米万钟则有“石隐”之称。米万钟珍藏名石甚多,宋荦《筠廊偶笔二笔》云“米友石先生万钟,明万历中为六合令,好石,“六合文石”得名自公始,曩晤公子吉土先生寿都,言公珍藏六合石甚多。”[21]寿都,字吉土,宛平人,明贡生。官江苏沭阳县知县,有《吉土诗集》,王崇简序:“吉士韶龄英颕传其家学,挥毫落纸,所谓高山櫑具,苍佩华缨,有廊庙之容焉。”《红豆树馆诗话》云“吉土为明太仆仲诏先生子,少与王敬哉宗伯、崔青蚓文学交好,以诗文书画相往还。”[22]米吉士言其父好石,“六合石”之名称来源亦始于此。   上海博物馆藏藏 米万钟于奇石之好,多有文献记载,亦有雅号之士为其赠送奇石,贡修龄《斗酒堂集》之《赠米太仆友石》云:“壬癸间,米友石分守婺州,余为属令顷偶养疴其山房古以为赠,会侍初平古洞前也,随顽石一承鞭,金华洞旁有初平化羊石,米嗜石,故及之。鬓丝荏苒同潘岳,书带峥嵘过郑玄。北海新樽闬未巳,南宫旧事乐仍偏。无端忽下高悬榻,还是当年孺子缘。[23]明姜二酉《灵岩子石记》记曰:“余性好石,尤好灵岩子石,此种出六合灵岩山之涧中,而聚于金陵,余屐齿每及雨花桃叶间,必博访其上乘者,贮之奚囊携归,以古铜盘挹水注之,日夕耽玩,心怡神赏,如坐蓬瀛,见蛟蜃吐气,结成五色珠玑,绚烂莫可名状,此石初为山灵所秘,人未之知,或樵夫牧竖过而拾之,玩弄俄顷旋复弃掷,惟与晓烟暮霭出没于潺湲中而已,万历丙申(1596)岁,米友石来尹兹邑,簿书之暇,觞咏于灵岩山,见溪流中文石累累,遣舆台褰裳掇之,则缤纷璀璨发缕丝,萦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鼎,回瀚海之波,黄琮可荐于虞禋,赤文曾藏于禹穴,更有天成鱼鸟竹石,暨大士高真如镜涵影,自成文采,友石得未曾有诧为奇观,更具畚锸釆之重渊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亦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想米颠袖中无此一种,即坡老怪石供,亦不必取之齐安江上矣。”[24]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录《春明梦余录》曰:“太仆好奇石,蓄置其中,其最著者为“非非石”,数峰孤耸,俨然小九子山也。又一黄石,高四尺,通体玲珑,光润如玉。一青石高七尺,形如片云,欲堕后,刻元符元年二月丙申米芾题,又有“泗滨浮玉”四篆字,太仆常以所蓄石,令闽人吴文仲(吴彬)绘为一卷,董思白,李本宁为之跋尾,原米万钟自题《湛园诗》。又录《勺园集》曰“主人心本湛,以湛名其园。有时成坐隐,为客开清罇。闲云归竹渚,落日深松门。登台候山月,流辉如晤言。”[25]这其中记录了两件事情,一是董其昌为吴彬所绘《米氏勺园图》题跋,一是记录米万钟湛园之名称来源。 苏州博物馆藏 米万钟以石蓄其园,访者众多,谢士章《谢石渠先生诗集》之《燕台集》有记云:“壬戌仲春,同游奉耒张雨苍年兄、薛龙阜前辈,游米仲诏园,再游李贵戚海淀,是日,因雨促归帝京,三月春,犹媚柳衣曳曳纷游骑偶探花,事出城西十里,烟光人眼醉,软兜肩我入石林、石门,曲仄花房深,米颠墨沉香,仍湿米园奇石,空鸣禽,我访石丈不访主,时米仲诏宦游。”[26]此时恰逢米万钟出游,谢士章“访石丈“而”不访主”而一语道破其义,可见米仲诏园的影响之大。“诗石会友”不仅增大了交游人群,其中不乏有书画品鉴之来往,米万钟、董其昌等名士经常对历代书画册进行题跋,姜采《敬亭集》之《吴太公传》曰:“吴太公洵美,歙县之溪南人,字充符……自号南郭老人,余三至其门,辞不见,藏晋唐法书、宋元画册,时董玄宰、米友石、李本宁、陈眉公、蒋盘初、曹元甫、萧伯玉、杨山民诸公每过展赏,太公工书,沿尤喜临《圣教帖本》,向持赠二册。”[27]不仅如此,米万钟亦梯梁后学,陈作霖《金陵通传》卷二十二载“胡蛟之(1580--1649),字印度,高湻诸生,敦行笃学,六合知县米万钟闻其名,欲延人幕,以母老辞,弟虬之多病,顾视汤药无倦色,卒后,门人私谥曰贞靖,著有《偶然吟》。”[28]米万钟惜才爱才,亦从侧面反映他的品行之善。     米汉雯“冠裳束米颠”及其书画交游   清初之时,米汉雯相交游的名士有朱彝尊、曹溶、王士祯、梁清标、程可则,宋琬等名士。有关米汉雯与王士祯的交游,冯金伯《国朝画识》卷二辑录王士禛《香祖笔记》
日期:[ 2016-04-22 ] 阅读:29996
《释甲骨文中的“阩”—兼说升、祼之别》中文摘要
    花东卜辞中有一字作、,对其的释读,或将之与系联释为,或认为是陞、陛、陵等字的本字,两种观点皆存在问题。其实它可与系联,由阜、人、升、又构成,其中阜与人与对应,皆象人拾阶而上,剩下的“升”与“又”为“升”的一种繁体,可看作的加注的声符,加上“又”只是为强调的动作义。所以,与为一字异体,皆可释为“阩”。为证明所从的“”为“升”,文章对甲骨文字中“升”与“祼”的区别作了辨析,认为、类文字宜释为“升”,而非“祼”。故认为加注声符“升”的可作为释读的一个定点。我们认为,在对不同甲骨文字进行辨析时,既要注意不同甲骨类组间的用字习惯的不同,也要注意同一组类甲骨内部相似文字的细微差别。     此外,文章还系联了金文中的字,认为它也是“阩”的一种异体。在甲骨、金文中用作地名的“阩”,其地理位置位於商的西獵區,與召、兩地相近。最后,文章在现有古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排比了“阩”字的发展序列,认为“阩”经历了由最初的纯粹会意字发展到会意加注声符最后到纯粹的形声字这样一种变化。其演变序列符合一般会意字的字形演变规律。     【简介】 姓名:周忠兵 职称:副教授 单位: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研究方向:古文字学 教育经历: 1997年9月---2001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2005年9月—2009年6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博士。(其中2007年8月—2008年8月,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及卡内基博物馆留学一年。) 工作经历:     2009年7月---2011年9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     2011年10月---至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学术论文:     1.《说甲骨文中“兮”字的一种异体》,《古文字研究》第28辑,2010。     2.《从甲骨金文材料看商周时的墨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4辑,2011。     3.《说金文中的“宠光”》,《文史》2011年第4辑。     4.《释甲骨文中的“餗”》,《古文字研究》第29辑,2012。     5.《甲骨钻凿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13年第2期。     6.《释甲骨文中的“焦”》, 《文史》2014年第3辑。     7.《释甲骨文中反映商代生活的两个字》,《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年。 科研项目:    1.七种甲骨工具书字形综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70070)。    2.历组卜辞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65)。 对外交流:     1.2012年10月23-25日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19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2.2012年12月17-18日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五十周年系庆活动——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研讨会”。     3.2013年11月25-26日参加台北史语所举办的“古文字学青年论坛”。
日期:[ 2015-12-02 ] 阅读:5144
《说抱、包》内容概述
    甲骨文中有两个写作“子”形在“人”形前面的字形(分别见于《甲骨文合集》16429、《甲骨文合集》26986)(以下用A来指称此字),旧一般释作“保”。但从商周比较古的字形来看,确定的“保”字皆象人反手负子于背,后来字形虽有减省,但“子”形与“人”形的相对位置却是确定的,皆是“子”形位于“人”形的后面。而《合》16429、《合》26986中A则是“子”形位于“人”形的前面,可见两者有别,应非一字。不过从造字意图看,两者恰可类比,“保”象负子于背,A则象揽子怀于前,又根据其它金文资料所提供的语音线索,可知A应该就是“抱者褱于前”之“抱”的象形初文。结合A的字形以及《召告》“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保”、“抱”对举来看,亦可反证“保”最初应是动词而非“緥(褓)”字初文。     “包”字,《说文》:“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说文》认为“包”是一个表意字。古文字研究者一般认为它是一个从巳、勹声的形声字。联系相关资料看,“包”字很可能就是由“A”演变而来的。“包”最初应该就是“抱者褱于前、“怀抱”之“抱”的古字。大概由于“包”字上部已经变形声化作“勹”,下部已演变作“巳”形,后来的人已经不清楚“包”的构形或者是由于“包”字常用来表示某一个引申义或假借义,于是后人又以“抱”的古字“包”为声符造了一个后起形声字“抱”来表示“抱者褱于前”之“抱”。      【简介】     谢明文,1982年4月生于湖南邵阳武冈。2001年9月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年升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科基地班,2005年7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9月保送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黄天树教授,2008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裘锡圭教授,所撰博士论文《商代金文的整理与研究》于2012年6月通过答辩,获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进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工作,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古文字学、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古汉语研究》、《文史》、《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殷都学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出土文献研究》、《古籍研究》、《古文字研究》、《语言研究集刊》、《中国文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日期:[ 2015-12-02 ] 阅读:5293
蒋玉斌《释甲骨文中有关车马的几个字词》介绍
    甲骨文字考释大致相当于俗称的“认字”,是甲骨学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深入研究甲骨文内涵的开端。学者历来重视这项工作,甚至用“发现一颗新的星球”作比,形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及难度。2012年出版的李宗焜先生《甲骨文字编》全面反映了这方面成果,该书收录殷墟甲骨文单字4378号,其中可释者1682号。应该说,多数甲骨文常 用字已经得到较准确的释读,今天的专业学者已经能够通读大部分甲骨文献。但从甲骨文字考释数量上看,可释字仅占总数的2/5弱,常用字中也仍有一些亟需研究,这项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马车是商王或贵族的重要交通工具,但驾马出行也难免出现一些事故。甲骨文中就有一些出行途中马车折轴、断辕,甚至引起王子从车上颠陨的记载,已为大家熟知。为确保乘车安全,高级马车车辕左、右的驾马往往要精心挑选、合理搭配。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者刘一曼和曹定云先生曾指出,殷墟车马坑分置于辕左、右的两匹马高度大体相似,经过初步鉴定,同坑二马的年龄大多接近。甲骨文中也有很多贞问如何匹配驾马的卜辞,充分说明商王和贵族对出行安全的看重。蒋玉斌《释甲骨文中有关车马的几个字词》首先缀合了现藏国家图书馆的两版甲骨,发现上面一条卜辞是说商王出行要将两匹马搭配驾车,并由小臣某“鼄”(“蛛”的另一种写法)。这种用法的“鼄”也见于西周太保玉戈铭文,李学勤、陈剑先生认为它相当于古书中表示驭手的“驺”或奔走义的“趋”。同理,卜辞“小臣某鼄”指由这位小臣驾车或奔走服役。这就进一步提供了新的驾马出行的资料。卜辞又多次贞问将某马与某马匹配驾车较好,表示好的状态的字,写作“辶(辵)”加“㕣”或双手持“歺”形。作者根据古文献用字习惯,指出它们相当于后世的“顺”或“驯”,在卜辞中指所配两马顺从、驯服。又有一条卜辞问,让左马和另一种马配合驾车好不好。后者写作“马”字面前一斜笔形。在贞问阉割马匹会不会致残的卜辞中,也出现过这种形体。作者提出,在马首上加一斜笔,表现的是系在马嘴上起翼护作用的“钩”。这种器物在《周礼》和西周金文中都有记载,实物已见于考古发现的西周车马资料。“钩”的古字右旁写作“句”,用来记录马名,相当于后世的“驹”。古注说“驹”是二岁马。二岁马正值少壮,已可作为驾马的选择,为提高耐力并使其驯服,要进行阉割;但马驹驾车尚需磨合,有一定风险,所以殷人在使用马驹时要先进行卜问。总之,这篇文章通过释读甲骨文中有关车马的几个字词,较好地通读了相关卜辞,加深了对相关古文字形体发展和文字使用方式的认识,丰富了商王出行驾车、匹配驾马等方面的资料。     【简介】     蒋玉斌  1978年生,山东泰安人。2000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200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从董莲池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甲骨金文文献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2006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从林澐先生学习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从事“甲骨文资料库重建计划”的合作研究,任博士后研究员。2006年7月起任职于南开大学文学院,现为中文系副教授,兼任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甲骨缀合类纂及数据库建设”(14BYY1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殷墟甲骨卜辞分类断代总表”(10YJC740052)、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殷墟子卜辞合集”(078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研究”(NKZXYY1109)。发表古文字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另参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任副主编)等。2013年7月入选首届全国“希望英才”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并获该计划奖励。    
日期:[ 2015-12-02 ] 阅读:6195
焚书坑儒后2000年 古文《尚书》重现(组图)
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左二)在竹简鉴定现场 形制多种多样的“清华简”,竹简上文字多精整而清晰     2000多年来国人从未见到过的古文《尚书》首次出现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珍贵竹简中,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之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国学大家王国维1928年在清华讲演时曾说,中国自古新学问的兴起常由于有新发现,在学术史上有两次“最大发现”,就是西汉“孔壁中经”和西晋“汲冢竹书”。“现在清华简的发现,足以与‘孔壁’、‘汲冢’相媲美。”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说,此次出现在竹简中多篇《尚书》是真正的“古文尚书”,对中国古史研究的意义难于估计。一批珍贵竹简日前入藏清华大学。经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鉴定一致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现代人重见古文《尚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但在秦始皇焚书后大多遗失。汉朝初年,一位做过博士的儒生,凭借记忆默写出29篇《尚书》,得以传世,即世人今天所看到的“今文尚书”。至汉景帝末年,又在曲阜孔子后人宅屋的墙壁中发现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里面有16篇古文《尚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6篇《尚书》流散,如今看到的古文《尚书》已被明清以来的学者论定为伪书。     据李学勤介绍,此次清华大学入藏的这批珍贵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这意味着对“清华简”的研究可以使现代人得以重见古文《尚书》真容。     复旦大学古文字专家裘锡圭教授此次也赴北京对“清华简”进行观察鉴定,他表示,可以确定竹简上部分文字是《尚书》的一部分,“和现在我们读到的《尚书》版本内容有些文字出入,具体的研究则刚刚启动。” 内有《史记》未有的史事     这批竹简书中还有一篇编年体史书,体裁类似西晋时在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很多史事与传世文献并不相同。但《竹书纪年》也已流散,今日所见的“今本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     “清华简”中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记的史事。此外,竹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等,均为2000余年无人见过。 曹魏时期的三体《尚书》石刻 如何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这些教授都放弃了周末和假期休息,对这些竹简进行抢救性的工作,现在他们确实非常劳累了,非常需要休息。”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昨天向早报记者介绍,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工作,至10月初,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才基本完成,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以后在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对于陆续新的发现,学校将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据介绍,清华收藏的这批珍贵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捐赠的。到校时部分已经发生菌害霉变,清华入藏后迅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研究人员对霉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和分析,明确霉菌的性质和种类,科学制定了积极而又稳妥的保护办法,研究人员放弃周末和假期休息,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保护住了这些珍贵的竹简。     清华大学还专门成立了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出任中心主任,并建立专门工作室,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竹简研究和保护。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学校将吸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研究探讨这批竹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竹简文字大多精整清晰     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用丝绳编连起来,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是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文字大多精整,很少潦草,多数至今非常清晰。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有的还有鲜红的格线,所用颜料是不是朱砂,有待分析。     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     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均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东方早报》 记者 吴玉蓉石剑峰)
日期:[ 2012-06-06 ] 阅读: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