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中国文字博物馆“舞动的汉字”项目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博物馆“十佳案例”
推介评语:中国文字博物馆“舞动的汉字”项目,从古文字出发,用动画、解字诗和甲骨文韵律操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阐释造字本义、讲述汉字的演变过程,同时配合多种互动形式,实现了博物馆资源和甲骨文资源的活化利用,是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课程相结合的创新案例。 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加深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甲骨文等古文字的活化利用,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一直在深度探索的课题。“舞动的汉字”社教案例主要面向国内外青少年群体,从文字出发,以文物为依托,用动画和解字诗的形式讲述汉字本义和演变过程,辅以多种互动形式,通过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传播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和民族自信。 “舞动的汉字”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字专题的优势,整合汉字研究成果,着手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探寻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案例设计三重“穿越”:首先穿越到商代,利用三维立体互动电子设备展示3000多年前商人的占卜和社会生活,了解汉字的源头;接着穿越到20世纪初,利用考古设备感受以殷墟发掘为起点的中国考古;最后回到现今科技社会,利用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和老师一起互动游戏,感受汉字魅力。三重穿越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专业“道具”贯穿全程:案例配备有多种教具,青少年可以亲手触摸甲骨进行“占卜”,考古“发掘”甲骨,利用数字设备体验甲骨文游戏。通过这些逼真的专业“道具”,形成真正的体验+探索的求知方式,对博物馆资源进行了活化利用,拉近了学生与汉字的距离。融合韵律操“舞动”汉字:案例第一次大胆地把汉字与韵律操联系起来,打造出“舞动的汉字”。在案例中,汉字不仅可以用人体表现出来,还可以随着韵律舞动起来。在使大家耳目一新的同时,感受焕发新颜的中华基因在韵律操中的流动。直达贫困边远地区:将汉字文化送到贫困和偏远地区的学生身边去,是案例的另一大特色。为配合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把“舞动的汉字”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先后走进陕西子长县、广西百色、广西右江、新疆巴里坤县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的学校,为44000多名青少年送去汉字特色课程,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拓展海外传播渠道:该馆参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同举办的“2022年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欧洲国”活动,利用“直播+录播”形式,通过“舞动的汉字”案例宣传汉字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吸引国外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 “舞动的汉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广性强,普及度高。该课程已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常态化项目实施开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河南省文化旅游厅官网、安阳电视台、安阳日报、潇湘晨报、云上安阳、大象网均有报道,社会评价和认可度极高,实现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高效融合。 “舞动的汉字”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随着案例的不断提升和推广,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体义 责任编辑:温小娟 文章转载自河南日报客户端
日期:[ 2025-03-19 ] 阅读:723